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繫的文化景觀。
概 況
廬山位於中國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瀕長江,東接鄱陽湖。山體總面積3O2平方公里,南北長、東西窄。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為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群峰間散佈有許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澗,地形地貌複雜多樣。
廬山風光以“奇、秀、險、雄”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現主要有12個景區、37個景點、230個景物景觀。廬山早有“神仙之廬”的傳説,水氣繚繞的萬頃江湖,使廬山夏日清涼,雨水充沛,雲霧瀰漫。廬山的年平均霧日多達191天,瀰漫的雲氣為廬山平添了許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廬山是一座集風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這裡是中國山水詩的搖籃,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慕名登臨廬山,為其留下4000余首詩詞歌賦。晉代高僧慧遠(西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東林寺,開創了佛教中的“凈土宗”,使廬山成為中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宗教勝地。遺存至今的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和理學的中心學府。廬山上還薈萃了各種風格迥異的建築傑作,包括羅馬式與哥特式的教堂、融合東西方藝術形式的拜佔庭式建築,以及日本式建築和伊斯蘭教清真寺等,堪稱廬山風景名勝區的精華部分。廬山不但擁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風光,更有著豐厚燦爛的文化內涵。
自然遺産
廬山地處江南臺背斜與下楊子坳隱的交接帶,區內地層除三疊紀外均有系統的出露,構造明顯,展現出地殼演化的主要過程。
廬山具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説的誕生地、山麓郡陽湖濱.遺留著末次冰期時由古季風環流産生的獨特的風沙丘群。
本區地質構造複雜,形跡明顯。主要有北東向華夏式構造和北北東向新華夏式構造。許許多多的斷裂構造,形成眾多的山峰。廬山是第四紀強烈上升的斷塊山,當廬山上升之際、周圍相對下陷,鄙陽盆地進一步發展,繼而形成鄱陽湖。
北部以招曲構造為主要特徵,形成一系列秀麗的嶺谷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則由一系列的斷層崖,形成雄偉高峻的五老峰、秀峰、石門澗。山地中分佈著寬谷和峽谷,週邊則發育著階地和谷階。山上和山麓地帶都存在著古地面。在廬山與長江的交接地帶、鄱陽湖的形成與擴張、塑造出一系列獨特的湖濱地貌,與之相連,長江九江河段的地貌演變,湖洲交錯的鄱陽湖大平原,形成了多種地貌的匯集,表現出極高的地理地質科學價值與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眾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泉岩洞等,形成了奇特瑰麗的山嶽景觀。
雲霧頻繁,夏季涼爽,是廬山氣象的顯著特徵;土壤呈垂直分佈現象;植物顯示出中國第三紀植被組成的特點;昆蟲形成了廬山特有的種群。(文字來源:國家文物局網站)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