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 中央文明辦 教育部 民政部 文化部
關於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
2005年6月17日
文明辦〔2005〕11號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大力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現就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提出如下意見:
一、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意義和原則要求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週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的特點,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養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推動著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傳統節慶活動在各地廣泛開展,人們的節日生活日益豐富多彩,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斷發揚光大。同時也要看到,隨著我國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生活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徵日趨明顯,人們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我國的傳統節日無論在文化內涵的挖掘上,還是在節慶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上,都還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充分運用民族傳統節日,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對於推動形成團結互助、融洽相處的人際關係和平等友愛、溫馨和諧的社會環境,對於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推進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對於不斷發展壯大中華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積極倡導文明、和諧、喜慶、節儉的節日理念,努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節慶文化,引導人們科學認識和把握傳統節日習俗,剔除封建糟粕,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民族傳統節日成為展示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成為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要堅持與時俱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積極創新傳統節日的形式和載體,使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與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相結合,與商業行銷形成互動,不斷增強節慶活動的群眾性、廣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始終保持傳統節日旺盛的生機和活力。要堅持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根本目的,通過節慶活動增進人們的情感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讓各族各界群眾在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中充分享受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
二、突出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要緊緊圍繞節日主題,突出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在我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是我國最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春節期間,要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清明節期間,要突出紀念先人、緬懷先烈的主題,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慎終追遠,珍惜幸福生活。端午節期間,要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題,利用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和科普宣傳活動,增強人們的愛國情感,提高人們的科學意識。中秋節期間,要突出團結、團圓、慶豐收的主題,努力營造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節日氛圍。重陽節期間,要突出敬老孝親的主題,大力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教育行政部門要研究制定把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具體措施和辦法,把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學校教學活動之中,推動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進課堂、進教材。要在思想品德、語文、歷史等課程設計和教材中,進一步充實介紹傳統節日的內容,加強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普及工作,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讓廣大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要把傳統節日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納入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體系,同學生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緊密結合起來。
三、精心組織重要傳統節慶活動
節慶活動,是傳統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活動為載體,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對於營造濃郁的節日氛圍,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適應群眾的審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立足群眾樂於參與和便於參與,不斷創造新鮮多樣的節慶活動方式,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彰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
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廣泛開展群眾性節日民俗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積極引導傳統民間節慶文化,把節慶活動辦成檢閱民族文化成果,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盛會。在節慶用品、用語上不斷推陳出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多製作一些美觀大方、富有情趣的節慶文化産品,多創作一些易於傳頌、有真情實感的節慶用語,多生産一些安全衛生、健康有益的節日食品,突出民族特色,體現人文關懷,增添節日魅力。把傳統節慶文化作為重要的人文旅遊資源,通過科學講解、情景重現、參與互動等方式,讓旅遊者參入其中,親身體驗獨具民族特色的節日習俗。組織好傳統節日商品的研發和生産,引導商家用好節日商機,活躍節慶氣氛。把傳統節慶活動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展創建活動的渠道和空間,使傳統節慶活動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
四、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
現代社會,大眾媒體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影響國家生活、群眾情緒和社會輿論的重要因素。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對宣傳民族傳統節日的導向作用,切實加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輿論宣傳,積極營造尊重民族傳統節日、熱愛民族傳統節日、參與民族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
報刊、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等新聞媒體要把傳統節日宣傳作為重要任務,在節日期間開設專題、專欄,通過新聞報道、言論評論、專家訪談、群眾討論和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多側面、多角度地宣傳介紹傳統節日。中央主要新聞單位要發揮示範帶頭作用,特別是中央電視臺要發揮善於節慶日策劃的優勢,精心組織節慶文藝晚會,在文化類欄目中安排播出介紹傳統節日的專題片,在少兒頻道安排播出適合少年兒童觀看的動漫作品,豐富節日熒屏。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央視國際等重點新聞網站,要建立專門的網頁,開設網上節日論壇,形成網上節日宣傳教育平臺。
五、積極開展傳統節日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加強對傳統節日的研究和保護,是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基礎性工作。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傳統節日的有關理論和實踐問題,積極探索保護傳統節日的措施和辦法,使傳統節日得以不斷傳承和發展。
社科研究機構、高等學校要組織力量,對傳統節日禁忌、祭祀、慶祝、娛樂等民風民俗,進行認真研究和系統整理,科學分析傳統節日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不斷豐富傳統節日的內容和形式。有關研究要列入國家重點社科規劃。要不斷完善傳統節日保護的法律體系,切實做好有關法律條文的司法解釋,積極推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的立法工作,依法保護傳統節日。文化部門要認真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切實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對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傳統節日文化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六、切實加強對傳統節日活動的管理和引導
各級黨委宣傳部門要認真做好傳統節日的宣傳教育工作,及時總結推廣各地運用傳統節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好經驗、好做法,依託傳統節日廣泛開展創建活動。文化部門要組織和鼓勵作家、藝術家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創作生産一批體現傳統節日思想文化內涵、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文藝精品,在節日期間組織文藝團體深入基層演出。民政部門要積極引導城市社區、鄉村組織及基層企事業單位,開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節慶群眾活動。廣電部門要組織力量,製作播出一批介紹傳統節日的影視作品,豐富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新聞出版部門要認真做好傳統節日圖書和電子讀物的出版規劃工作,編輯出版一批高品質的圖書。各類公益性文化設施以及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名人故居、風景旅遊點等,要通過組織專題講座、圖片展覽和文體表演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傳統節日的社會影響。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傳統節日。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相應節慶活動的組織與引導,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慶活動,進一步增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
(來源:教育部網站)
責任編輯:齊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