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具體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任務與目標,中國政府還在對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的特定關鍵科學技術領域,實施科技發展的專項計劃。
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政府先後推出了多項科技計劃,旨在跟蹤世界科技的最新進展,促進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並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從潛在生産力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
目前執行的主要科技發展計劃有:
1. 國家科技攻關計劃
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是第一個國家科技計劃,也是20世紀中國最大的科技計劃,1982年開始實施。
這項計劃是要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帶有方向性、關鍵性和綜合性的問題,涉及農業、電子資訊、能源、交通、材料、資源勘探、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等領域。
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六五”計劃到“九五”計劃期間,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先後安排了534個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總經費投入379億元人民幣,獲得專利2434項,産生直接經濟效益2033.7億元人民幣。
僅在“九五”期間,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就安排了251個項目、5100多個專題,中央財政支援52.5億元,地方配套和承擔單位自籌資金177.3億元,組織1000多個科研院所、700多所大學、5400多個專業的7萬多名科技人員參與其中,共取得成果2萬多項,國內外專利1300多項,建立了4500多個試驗示範基地,培養具有生産經驗和研究開發能力的人才近20000人,累計創造綜合經濟效益4300多億元人民幣,直接經濟效益950多億元。
“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繼續堅持從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出發,以促進産業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解決社會公益性重大技術問題為主攻方向,通過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引進技術的創新、高新技術的應用及産業化,為産業結構調整、社會可持續發展及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提供技術支撐。
2.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從中國科技界到産業界,從科學家到普通民眾,人們對“863計劃”都耳熟能詳。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老科學家寫信給國家領導人,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準,發展中國高技術的建議。這封信得到了鄧小平的高度重視,他親自批示: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經過廣泛、全面和極為嚴格的科學和技術論證後,中國政府批准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從此,中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計劃因為是基於1986年3月提出的建議,故以“863”命名。從那時起,“863”在中國的新聞媒體上頻頻出現,成為中國進入高技術領域的一個劃時代的符號。
“863計劃”總體目標是:集中少部分精幹力量,在所選的高技術領域,瞄準世界前沿,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帶動相關領域科學技術進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準技術人才,為未來形成高技術産業準備條件,為20世紀末特別是21世紀初中國經濟和社會向更高水準發展和國防安全創造條件。
15年中,該計劃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累計創造新增産值560多億元,産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4萬多名科研人員、200多個科研院所和100多所高校參與了“863計劃”的實施。
通過實施“863計劃”,中國培育了一批高技術産業生長點,不僅極大地帶動了中國高技術及其産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傳統産業的改造提供了高技術支撐。
在“863計劃”的運作過程中,政府部門的主要職能是宏觀調控和為科研工作服務,科研的大方向由科學家商討後確定,具體項目也由專家組共同決定。
“十五”(2001—2005)期間,“863計劃”以鼓勵創新、國家目標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資訊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資源環境技術等8個領域的若干個主題和重大專項進行部署,計劃完成以下重點任務:攻克支撐中國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技術;發展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目標的生物、農業及醫藥關鍵技術;掌握以提高産業競爭力為目標的新材料和先進製造關鍵技術;突破以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資源、環保和能源關鍵技術。
3.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
1997年由中國科技部組織實施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簡稱“973計劃”。
“973計劃”的目標是加強原始性創新,在更深的層面和更廣泛的領域解決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以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為國家未來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973計劃”的主要任務包括:緊緊圍繞農業、能源、資訊、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等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自身發展非常重要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提供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和科學基礎;部署相關的、重要的、探索性強的前沿基礎研究;培養和造就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高科學素質、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重點建設一批高水準、能承擔國家重點科技任務的科學研究基地,並形成若干跨學科的綜合科學研究中心。
該計劃鼓勵優秀科學家在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重點領域,瞄準科學前沿和重大科技問題,開展重點基礎研究;體現國家目標,為解決21世紀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自1998年起至2002年,該計劃已先後啟動了132個項目,其中農業領域17項,能源領域15項,資訊領域17項,資源環境領域24項,人口與健康領域21項,材料領域19項,重要科學前沿19項;“九五”(1996—2000)期間國家財政投入25億元。
“973計劃”的實施進一步加強了國際合作和國際學術交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共同體科學技術合作協定”,中國已向歐盟開放了“973計劃”的研究項目,歐盟國家的科學家可與中國科學家聯合申請、承擔“973計劃”項目。
4. 研究開發條件建設計劃
該計劃是“十五”國家科技計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開發條件建設計劃旨在調整、充實、加強國家各類科研基地的科技能力建設,對科技能力建設進行合理佈局,開展基礎數據、國家基礎標準、資源標本等方面的科技基礎性工作,為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提供共用資源和條件,為國家科技發展提供有力的條件支撐。主要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項目計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項目計劃、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計劃等。
2003年國家又提出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大平臺,其主要任務是根據整體規劃,對現有的各類科技資源進行整合與重組,對短缺的資源進行充實,實現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和提高,建成體系完備、功能齊全的物質與資訊保障系統。同時,完善法律、法規,建立以共用為核心的運作機制。在資源建設方面,實行多部門投資、理事會管理,專管共用的運作管理機制;在資源利用上,建立以集中式與分散式共用相結合、無償與有償相結合的新型運作模式,實現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開發、開放與共用。
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有限的範圍內對科技基礎條件的共建共用進行初步嘗試。由中國科技資訊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農科院圖書館等8家機構進行的圖書情報共用方案的實施,以及多個省市區域性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的建立,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共建共用起到了先導示範作用。
5. 科技産業化環境建設計劃
在這個計劃裏,比較廣為人知的是“火炬計劃”和“星火計劃”,另外還有支援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科技成果推廣計劃,以及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計劃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
(1)“火炬計劃”
“火炬計劃”是中國發展高技術産業的政府指導性計劃,是在“863計劃”之後,于1988年8月啟動實施的,旨在將高技術科研成果儘快産業化。
“火炬計劃”內容包括:組織實施一大批具有先進技術水準和國內外市場及經濟效益好的高技術産品開發項目;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一批高技術産業開發區;探索適應高技術産業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
計劃項目重點包括新型材料、生物技術、電子資訊、技術機電一體化、新能源、高效節能與環保等新技術領域。 與“863計劃”的側重點不同,“火炬計劃”通過建立一批被稱為“孵化器”的機構(也稱創業服務中心),來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火炬計劃”實施以來,在國家級53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裏,已建立了近100家創業服務中心。這些孵化器培育了很多高科技企業,如北京開發區的方正、聯想、四通等高技術企業,不僅以超常規的速度開發出在國內外兩個市場都具有競爭力的高技術産品,而且為科研機構和大中型企業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1988—1999年,“火炬計劃”共組織實施項目近2萬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045項。由於這些項目以銀行貸款和自籌款項作為資金來源,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方式來實施,因而對國家經濟的貢獻尤大。僅在2002年,3734個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共實現工業總産值1324.1億元,利潤額147.8億元,項目出口創匯達19.5億美元。在智慧財産權方面,申請專利2334項,獲得專利授權1569項,其中獲發明專利432項,國外授權專利31項。
(2)“星火計劃”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率先在農村起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建立,激發了億萬農民勞動致富的熱情,使中國農村生産關係發生了一次重大變革。進入80年代以後,鄉鎮工業發展迅猛,農業經濟空前活躍。農業生産的專業化、商品化使農民越來越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從而使農村普遍産生了對科學的需求和渴望。
1985年5月,國家科委向國務院提出了“關於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項目促進地方經濟振興”的請示,引用了中國的一句諺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計劃因此得名為“星火計劃”,寓意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將燃遍中國的農村大地。1986年初,中國政府批准實施這項計劃。
“星火計劃”是經中國政府批准實施的第一個依靠科學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計劃。其宗旨是:把先進適用的技術引向農村,引導億萬農民依靠科技發展農村經濟,引導鄉鎮企業的科技進步,促進農村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提高,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計劃所需資金由國家財政、地方財政、銀行貸款、企業自籌幾部分組成,主要是銀行貸款、企業自籌。
科技的“星星之火”,已經燃遍了廣大農村。“星火計劃”通過大批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示範,促進了農業技術進步,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截止到2002年,建立了134個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和227個國家級星火區域性支柱産業,促進了鄉鎮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快速發展;建立和形成了5000多個培訓基地,其中國家級培訓基地50個,相繼培訓了近7000萬星火技術人才,提高了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在全國農村共實施科技示範項目逾12萬項,覆蓋了全國85%以上的縣(市)。
(3)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
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是由國務院于1990年批准實施的一項國家重點科技計劃。
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主要是以先進、成熟、適用的科技成果為依託,通過技術推廣,重點解決工、農業生産,以及高新技術産業、新興産業發展中存在的共性及公益性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形成規模效益,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該計劃實行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務院有關部門分級管理和組織實施。形成不同層次的推廣計劃,並各有側重。
“九五”期間,篩選發佈推廣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指南項目1366項,到“九五”末期,累計滾動到2000項重大技術成果,並帶動約2萬項科技成果進入地方、部門和各層次的推廣計劃。
(4)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
1999年,中國政府批復科技部、財政部報告,決定當年從中央財政撥款10億元、金融機構貸款20億元,支援中國境內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央財政資金以無償撥款和貸款貼息的方式支付,並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管理中心作為專門管理機構。
從1999至2003年,國家財政每年撥款5億—8億元人民幣,地方科技管理部門匹配一定量資金予以支援。創新基金實施5年來,立項資助4946項,資助總金額33億元人民幣。在已完成驗收的1690個項目中,創新基金共資助9.1億元人民幣,項目實際新增投資163.1億元人民幣,資金增大17倍;資助後的項目銷售收入達510.6億元人民幣,增長5.2倍;上繳稅金55.5億元人民幣,增長了6倍;出口額達3.6億美元,增長了1.3倍。
創新基金支援的重點技術領域為電子資訊、生物和醫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資源與環境、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等。
“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的目標
重點攻克一批對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顯著推動作用的重大關鍵技術;
重點攻克一批對産業升級帶動性大、覆蓋面廣、關聯度高的關鍵技術及其配套整合技術;
重點攻克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以及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重大關鍵技術;
培養一支精幹的科技攻關隊伍,建立一批具有國際地位的技術創新基地。
“863計劃”重點領域
按照“有限目標,突出重點”和“瞄準前沿,目標驅動”的原則,“863計劃”在1986年計劃啟動初期就選擇了生物、資訊、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七個高技術領域作為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術領域。
“973計劃”啟動海外科學家評審機制
2003年,“973計劃”開始試行聘請海外華人科學家參與項目評審工作。一方面,探索同國際接軌的基礎研究評價辦法,提高“973計劃”評審工作的科學性和客觀公正性,並借助海外華人學者的經驗,提高“973計劃”項目的組織水準;另一方面,通過參與評審工作,促進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為海外留學人員以多種方式為祖國服務創造條件。
2003年,“973計劃”共邀請20余位海外科學家參加項目初評,他們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瑞典、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及香港地區,佔全部初評專家的10%左右。
火炬計劃軟體産業基地
1995年,科技部試行選擇一批優秀軟體園和軟體企業集團,作為“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産業基地”,給予重點支援。
1995年10月,以東軟集團為依託的“東大軟體園”成為第一個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産業基地。
據統計,截止到2002年底,全國22個軟體基地共實現總收入887億元,其中軟體産業收入809億元,出口創匯4.5億美元。聚集了5777家軟體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8.5萬人,軟體産業收入佔全國軟體産業收入的73.5%,成為中國軟體産業發展的支柱力量。(科技部供稿)
(來源: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