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高新技術産業

  時間:2005-11-16 10:20    來源:     
 
 


  一.創業的歷程

  科技工業園區從本世紀五十年代起步以來,對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培育創新型的高科技企業和企業家,孕育新的技術革命和新興産業,推進新經濟的發展進程發揮了根本性的推動作用,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實現高新技術産業化、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199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1991年以來,國務院先後共批准建立了53個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建區以來,中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道路。

  二.鮮明的特色

  中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託,主要依靠國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産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而建立起來的集中區域。

  建設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是中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高新技術産普的有效途徑。現階段要進一步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強化功能建設,營造吸引優秀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者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成為科技創新和産業化發展重要基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三. 豐富的內涵

  1. 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基地;

  2. 加速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創業的示範區;

  3. 深化改革和加快體制創新的試驗區;

  4. 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和對外開放的展示區;

  5. 培養、造就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學校;

  6. 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的輻射源;

  7. 體現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新社區。

  四. 發展的領域

  1.電子與資訊技術

  2.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技術

  3.新材料及應用技術

  4.先進製造技術

  5.航空航太技術

  6.海洋工程技術

  7.核應用技術

  8.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

  9.環境保護新技術

  10.現代農業技術

  11.其他在傳統産業改造中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

  五. APEC科技工業園區

  自1997年至今,國務院先後批准北京、西安、蘇州、合肥、煙臺、武漢、上海、深圳、成都和楊淩十個高新區向APEC成員特別開放的科技工業園區,以促進APEC成員與中國在高新技術産業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顯示出中國高新區走向世界的決心。

  六. 國家有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基地

  選擇有條件的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建立國家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基地,是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重要內容。發揮園區內高新技術産業集中、機制靈活、人才密集的優勢,充分利用園區的良好發展環境,積極引導高新技術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出口産品結構的優化,加快園區的國際化進程。2000年以來,科技部和外以貿部聯合認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蘇州等20家國家高新區為"國家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基地"。

  七. 火炬軟體産業基地

  為加速我國軟體産業的發展,科技部自1995年開始依託國家高新區組建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産業基地。集中地區軟體産業優勢,創造適合軟體産業發展的優化環境,推進軟體技術創新、産品開發、企業孵化、人才培訓和出口創匯。先後認定東大軟體園、齊魯軟體園、西部軟體園、長沙軟體園、北京軟體園、天津華苑軟體園、湖北軟體基地。杭州高新軟體園、福州軟體園、金廬軟體園、西安軟體園、大連軟體園、廣州軟體園、上海軟體園、南京軟體園、長春軟體園、廈門軟體園、合肥軟體園和南軟體園等19個園區為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産業基地。這些基地已經成為全國軟體産業的支柱力量。

  八. 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發展狀況


 




  九. 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名單

編 號 高 新 區 名 稱 編 號 高 新 區 名 稱
1 中關村科技園區 28 蘇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2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29 無錫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3 南京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30 常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4 瀋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31 佛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5 天津新技術産業園區 32 惠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6 西安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33 珠海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7 成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34 青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8 威海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區 35 濰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9 中山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區 36 淄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10 長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37 昆明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11 哈爾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38 貴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12 長沙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39 南昌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13 福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40 太原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14 廣州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41 南寧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15 合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42 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16 重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43 包頭稀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17 杭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44 襄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18 桂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45 株洲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19 鄭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46 洛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20 蘭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47 大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21 石家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48 寶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22 濟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49 吉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23 上海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50 綿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24 大連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51 保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25 深圳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52 鞍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26 廈門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區 53 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
27 海南國際科技工業園    
 


  十. 科技創新孵化體系

  中國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是在吸取國外孵化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建立的一種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訓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為宗旨,為科技企業創業發展提供必需的各項服務,推動科技企業快速成長的社會公益性科技服務機構。

  中國高新區以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為核心,不斷建立和完善相應設施與機構,提供包括研發、資訊、投融資、貿易、法律、擔保、財務、評估、人才資源、國際交流與培訓、産權及技術交易等多種創業發展所需要的服務,初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

  創業中心已成為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的基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學校;聯結創業者與大專院校;聯結創業者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業的紐帶;科技創新孵化體系的核心和高新技術産業支撐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一. 高新企業與人才

  企業發展

  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實行"以自主研究發創新為主,以引進吸收創新為輔"的産業發展方針,在加強與境外機構合作的同時,重點扶持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園區內誕生了一批以聯想、方正、海爾、長虹、華為、遠大等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形成了具有各自優勢和特色的支柱産業。至2000年底,高新區內技工貿總收入超億元以上的企業已達1252家,其中超十億元企業已有143家。一大批機制靈活,適應市場經濟需求、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中小高新企業在園區迅速發展。截止2000年底,據統計國家高新區內有企業20796家。

  人才薈萃

  高新區是世界新技術革命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産物,以人為本,依託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發展。高新區擁有一大批具有開拓創業精神、高速事業心和責任感、團結精幹的高素質管理團隊和高素質人才。高新區聚成了56萬科技人員,吸納了52103名碩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學人員,建立了一批博士後流動站和250余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一批批經過拼搏創業,專業技能強、有創造性、有經營管理經驗、志向遠大的複合型人才和職業企業家在高新區茁壯成長。

  十二.新世紀的曙光

  在高新區完善體系、優化功能、促進産業發展基礎上,國家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將保持在平均年增長30%的速度,2005年將達到3萬5千億元,工業産值3萬億元,工業增加值8000億元,稅收1500億元,出口創匯600億美元;創造就業崗位500萬個,每人平均産值60萬元;億元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0家以上,50億元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0家以上,百億元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0家;將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上海高新區、深圳高新區、西安和楊淩高新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準和具有強力示範、帶動作用,能夠代表中國形象的科技工業園區;各種類型的企業孵化機構達500家以上,在孵企業3萬家,累計畢業企業6000家。

  2010年,國家高新區的建設日臻成熟,創業和産業發展環境良好,創新體系和整體功能齊備,自主創新和發展能力強勁,擁有獨特的創業文化氛圍,基本完成創新建設階段的主要任務,全面實施高新區、産業帶和密集區的發展戰略,若干具有國際一流水準和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科技工業園區將脫穎而出,10余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帶將蓬勃發展,4個高新技術産業密集區將初顯輪廓,基本實現高新區點、線、面的縱深戰略發展,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産業的強大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從整體上優化我國的産業結構,經濟總量將佔到我國工業增加值、出口創匯的20%以上,為解決就業、保持社會穩定、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來源:科技部網站)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