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水環境

  時間:2005-11-16 14:07    來源:     
 
 


淡水環境

狀況

     2003年度七大水系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38.1%的斷面滿足Ⅰ~Ⅲ類水質要求,32.2%的斷面屬Ⅳ、Ⅴ類水質,29.7%的斷面屬劣Ⅴ類水質。其中七大水系幹流的118個國家控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佔53.4%,Ⅳ、Ⅴ類水質斷面佔37.3%,劣Ⅴ類水質斷面佔9.3%。各水質幹流水質好于支流水質。

     海河水系污染嚴重,劣Ⅴ類水質斷面佔50%以上;遼河水系總體水質較差,劣Ⅴ類水質斷面佔40.6%;黃河水系總體水質較差,支流污染普遍嚴重;淮河干流以Ⅳ類水體為主,支流及省界河段水質仍然較差;松花江水系以Ⅳ類水體為主;珠江水系、長江幹流及主要一級支流水質良好,以Ⅱ類水體為主。

     按照綜合污染指數比較,2003年度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珠江。

     與上年相比,海河、遼河和淮河污染程度略有減輕,松花江、珠江和黃河支流污染加重。

     七大水系主要呈現為有機污染,主要污染指標是石油類、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等。

主要水系

     長江水系 國控監測斷面103個,其中Ⅰ~Ⅲ水質比例佔71.8%,Ⅳ~Ⅴ類佔17.5%,劣Ⅴ類佔10.7%。

     長江水系的主要污染指標是石油類、氨氮。

     黃河水系 黃河水系總體水質屬中度污染,44個國控監測斷面中,劣Ⅴ類水體佔38.7%。幹流22個斷面中Ⅱ~Ⅲ類水質佔31.8%、Ⅳ~Ⅴ類佔54.6%、劣Ⅴ類佔13.6%,幹流水質好于支流。

     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氨氮和高錳酸鹽指數。

     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水質總體良好。33個國控監測斷面中,81.8%的斷面為Ⅰ~Ⅲ類水質,12.1%的斷面屬Ⅳ類水質,6.1%的斷面屬劣Ⅴ類水質。

     主要污染指標是揮發酚、氨氮和石油類。

     松花江水系 41個國控監測斷面中,Ⅲ~劣Ⅴ類水質比例分別為:7.7%、64.1%、10.3%和17.9%。

     嫩江和松花江幹流以Ⅳ類水質為主。主要污染指標是石油類、氨氮和高錳酸鹽指數。

     淮河水系 86個國控監測斷面中,Ⅱ~Ⅲ類水質斷面佔18.6%,Ⅳ、Ⅴ類水質斷面佔41.9%,劣Ⅴ類水質斷面佔39.5%。

     淮河干流14個斷面中,Ⅱ、Ⅲ、Ⅳ、Ⅴ類水質比例分別為14.3%、21.4%、57.1%和7.1%。56.8%的省界河段水質為劣Ⅴ類。

     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石油類和生化需氧量。

     海河水系 65個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的斷面佔21.5%,Ⅳ、Ⅴ類水質的斷面佔24.6%,53.9%的斷面為劣Ⅴ類水質。海河水系污染仍嚴重,但與去年相比水質有所改善。

     海河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石油類。

     遼河水系 37個國控監測斷面中,滿足Ⅲ類水質要求的斷面佔29.7%,Ⅳ、Ⅴ類水質的斷面佔29.7%,劣Ⅴ類水質斷面為40.6%。遼河水系總體水質屬中重污染。

     主要污染指標為生化需氧量、石油類和揮發酚。

     浙閩片河流 18條河流的30個斷面中,Ⅱ類水質的斷面佔33.3%,Ⅲ類水質斷面佔30.0%,Ⅳ類水質斷面佔36.7%。主要污染指標是揮發酚、石油類和氨氮。

     西南諸河 總體水質屬較度污染。10條河流的17個斷面中,Ⅰ、Ⅱ類水質的斷面佔58.8%,Ⅳ、Ⅴ類水質斷面佔29.4%,劣Ⅴ類水佔11.8%。紅河河口縣河段的2個斷面水質污染嚴重,主要污染指標是鉛和高錳酸鹽指數。

     內陸河流 總體水質良好。7條河流的19個斷面中,滿足Ⅰ、Ⅱ、Ⅲ、Ⅳ類水質的斷面分別佔21.1%、42.1%、21.0%和15.8%。主要污染指標是石油類。

     三峽庫區水質 三峽庫區6個斷面中,1個斷面為Ⅲ類,其餘5個斷面均為Ⅱ類水質。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沿線水質 監測12個斷面,Ⅱ類水質斷面1個,佔8.3%;Ⅳ類水質斷面3個,佔25.0%;Ⅴ類水質斷面有2個,佔16.7%;劣Ⅴ類水質斷面有6個,佔50.0%。主要污染指標是氨氮、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湖泊水庫

     2003年度監測的28個重點湖庫中,滿足Ⅱ類水質的湖庫有1個,佔3.6%;Ⅲ類水質湖庫有6個,佔21.4%;Ⅳ類水質湖庫有7個,佔25.0%;Ⅴ類水質湖庫有4個,佔14.3%;劣Ⅴ類水質湖庫有10個,佔35.7%。

     太湖 太湖湖體污染較重,監測的21個點位中,無Ⅰ~Ⅲ類水體,屬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點位比例分別為14.3%、14.3%和71.4%。但比上年相比,太湖湖體水質有明顯改善。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和總磷。湖體營養狀態指數為57.8,仍處於輕度富營養化狀態。

2003年度重點湖庫水質類別統計

個數水系 個數 Ⅰ~Ⅲ類 Ⅳ、Ⅴ類 劣Ⅴ類 主要污染指標
三湖 3 0 0 3 總氮、總磷
大型淡水湖 10 3 4 3 總磷、總氮
城市湖 5 0 3 2 總磷、總氮
大型水庫 10 4 4 2 總磷、總氮
總計 28 7 11 10
比例(%) 100 25 35.7 39.3
總磷、總氮



2003年太湖湖體主要污染指標值

湖 區 高錳酸鹽指
數(mg/L)
總 磷
(mg/L)
總 氮
(mg/L)
營養狀態
指 數
五里湖 6.11 0.132 7.09 66.2
梅梁湖 5.38 0.109 4.79 63
西部沿岸區 4.88 0.104 3.34 61.3
東部沿岸區 3.76 0.039 1.75 49.8
湖心區 3.73 0.049 2.05 54.1
全湖平均 4.28 0.071 2.86 57.8


   太湖環湖河流水質與上年相比有所改善,但主要河流仍污染嚴重。89個監測斷面中,高錳酸鹽指數符合Ⅰ~Ⅲ類水質要求的斷面佔58.4%。水質綜合評價,Ⅱ~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9.0%、48.3%和42.7%。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磷和生化需氧量。

     滇池 污染嚴重,與上年相比,滇池湖體水質略有下降。草海和外海水質均為劣Ⅴ類,草海污染重於外海。外海高錳酸鹽指數達到Ⅲ類水質標準,總磷達Ⅴ類水質標準,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和總磷。草海和外海的營養狀態指數分別為76.4和62.7,全湖平均達72.0,屬重度富營養。

     滇池環湖河流水質較差,8個監測斷面中,4個斷面為劣Ⅴ類水質,佔監測斷面總數的50.0%。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生化需氧量。

2003年滇池湖體主要污染指標值

湖 區 高錳酸鹽指
數(mg/L)
總 磷
(mg/L)
總 氮
(mg/L)
營養狀態
指 數
草海 7.07 1.176 12.05 76.4
外海 5.45 0.163 2.07 62.7
全湖平均 6.26 0.669 7.06 72


      巢湖 巢湖西半湖水質為劣Ⅴ類,東半湖水質為Ⅴ類,全湖平均為劣Ⅴ類。與上年相比,水質基本持平。湖體高錳酸鹽指數達到Ⅲ類水質標準;主要污染指標是總氮和總磷。

     富營養化評價表明,西半湖為中度富營養,東半湖為輕度富營養,全湖平均為中度富營養。

     巢湖12個環湖河流監測斷面中(包括兩個納污控制斷面),4個斷面水質為Ⅲ類,2個斷面水質為Ⅳ類,6個斷面水質為劣Ⅴ類。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氧。

     其他大型湖泊 監測的其他10個重點大型淡水湖泊中,興凱湖水質為Ⅱ類,洱海和博斯騰湖水質為Ⅲ類,洪澤湖和鄱陽湖水質為Ⅳ類,洞庭湖水質為Ⅴ類,南四湖、白洋淀、達賚湖和鏡泊湖水質為劣Ⅴ類。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標是總氮、總磷和生化需氧量等。洱海、洞庭湖和鄱陽湖為中營養,洪澤湖、達賚湖和南四湖為輕度富營養。

2003年巢湖湖體主要污染指標值

湖 區 高錳酸鹽指
數(mg/L)
總 磷
(mg/L)
總 氮
(mg/L)
營養狀態
指 數
東半湖 4.19 0.103 1.52 54.2
西半湖 5.84 0.358 4.16 67.3
全湖平均 5.02 0.231 2.84 62.7



 2003年大型淡水湖泊水質

湖 泊 營養狀態
指 數
營養狀態
級 別
水質狀況 主要污染
指 標
興凱湖 - - Ⅱ類  
洱海 46.6 中營養 Ⅲ類 總氮
洪澤湖 55 輕度富營養 Ⅳ類 總磷
鄱陽湖 43.3 中營養 Ⅳ類 總磷、總氮
洞庭湖 44.1 中營養 Ⅴ類 總磷
白洋淀 - - 劣Ⅴ類 總氮、
生化需氧量
達賚湖 56.4 輕度富營養 劣Ⅴ類 總氮、總磷
鏡泊湖 47.8 中營養 劣Ⅴ類 總汞
博斯騰湖 - - Ⅲ類 總氮
南四湖 53.5 輕度富營養 劣Ⅴ類 總氮、總磷


      城市內湖 城市內湖水質較差,北京昆明湖和杭州西湖水質為Ⅳ類、南京玄武湖水質為Ⅴ類,武漢東湖和濟南大明湖水質為劣Ⅴ類。主要污染指標是總氮和總磷。

     富營養化評價表明,昆明湖為中營養,大明湖為重度富營養,其他3個城市內湖均為中度富營養。

     大型水庫監測的10個大型水庫中,密雲水庫、千島湖、石門水庫和董鋪水庫水質為Ⅲ類,于橋水庫和丹江口水庫水質為Ⅳ類,大伙房水庫和松花湖水質為Ⅴ類,嶗山水庫和門樓水庫水質為劣Ⅴ類。大型水庫的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總磷。大型水庫富營養化程度較輕。

     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 2003年,全國47個環保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良好。

    31個城市全年水質達標率大於80%,水質狀況良好,其中22個城市水質達標率為100%。水質狀況優;8個城市水質達標率在50%~79.9%之間,水質一般;8個城市水質達標率小于50%,水質較差。與上年相比,全國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基本穩定。

     地表水源主要超標項目為總氮、糞大腸菌群、生化需氧量等;地下水源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硬度、硫酸鹽等。

地下水

     全國194個主要地下水水位監測城市和地區中,有61個城市和地區地下水水位呈上升趨勢,佔監測總數的31.4%,60個城市和地區地下水水位呈下降趨勢,佔31.0%,比上年減少19個百分點;73個城市和地區水位基本保持平衡,所佔比例為37.6%。

2003年度城市內湖水質

湖 泊 營養狀態
指 數
營養狀態
級 別
水質狀況 主要污染
指 標
昆明湖 47.2 中營養 Ⅳ類 總氮、
石油類
西湖 63 中度富營養 Ⅳ類 總磷、總氮
玄武湖 62.2 中度富營養 Ⅴ類 總氮、總磷
東湖 66.4 中度富營養 劣Ⅴ類 總磷、總氮
大明湖 73.4 重度富營養 劣Ⅴ類 總氮、總磷


     2003年地下水水質在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有惡化趨勢。大部分城市和地區存在一定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污染區仍然以人口密集和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中心區為主,超標指標有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鐵、錳、氯化物、硫酸鹽、pH值、氟化物、酚等。鐵、錳和“三氮”污染在全國各地區均比較突出,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超標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北地區。

廢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3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60.0億噸,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12.4億噸,比上年增加2.5%;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億噸,比上年增加6.6%。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1333.6萬噸,比上年減少2.4%。其中工業廢水中COD 排放量511.9萬噸,比上年減少12.3%;城鎮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821.7萬噸,比上年增加5.0%。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129.7萬噸,比上年增加0.7%。其中工業廢水中氨氮排放量40.4萬噸,比上年減少4.0%;城鎮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89.3萬噸,比上年增加3.0%。

     2003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89.2%,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重點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0.5%,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非重點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77.7%,比上年下降2.6個百分點。

措施與行動

     國家環保總局編制完成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實施計劃》和三峽、南水北調水污染防治技術指南。

     建立了重大環境問題預警機制 國家環保總局實行了全國重點流域海域水污染狀況季報制度;建立了重大環境問題預警機制;並與水利部建立水量水質資訊通報制度和重大水事會商制度。

     重點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取得一定進展 “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中共安排1534個治污項目,總投資1036.3億元。

全國廢水及COD排放量年際對比

項 目
年 度
廢水排放量(億噸) COD排放量(萬噸) 氨氮排放量(萬噸)
合計 工業 生活 合計 工業 生活 合計 工業 生活
1999年 401.1 197.3 203.8 1388.9 691.7 697.2 - - -
2000年 415.2 194.2 220.9 1445 704.5 740.5 - - -
2001年 433 202.6 230.3 1404.8 607.5 797.3 125.2 41.3 83.9
2002年 439.5 207.2 232.3 1366.9 584 782.9 128.8 42.1 86.7
2003年 460 212.4 247.6 1333.6 511.9 821.7 129.7 40.4 89.3
年度增減率(%) 4.7 2.5 6.6 -2.4 -12.3 5 0.7 -4 3


    

截至2003年底已完成項目472個,佔應建項目總數的30.8%;在建項目310個,佔20.2%;未動工項目752個,佔49.0%。其中進展最快的是太湖流域,255個項目中,有137項已經完成,佔53.6%;93項在建,佔36.5%;25項未動工,佔9.8%,江蘇、浙江和上海項目開工率均在75%以上。

海洋環境

狀況

  2003年,全海域二類海水面積約8.0萬平方公里,比上年減少3.1萬平方公里;三類海水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0.3萬平方公里;四類海水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比上年減少0.3萬平方公里;劣四類海水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減少0.1萬平方公里;其餘為一類海水,總體污染趨勢有所減緩。

  2003年,近岸海域污染有所減輕。近岸海域237個監測點位中,一、二類海水比例佔50.2%,較上年上升0.5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比例佔30.0%,較上年下降5.9個百分點。

  影響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的主要污染因子是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部分海域石油類、鉛和化學需氧量超標,個別海域溶解氧、銅和汞超標。

  四大海域水質 黃海和南海水質總體上較好,一、二類海水比例分別達到68.7%、57.9%,與上年相比,分別下降9.5個百分點和6.5個百分點。渤海水質有所改善,一、二類海水比例達到50%,比上年提高11.9個百分點。東海水質較差,無一類海水,二類海水佔30.4%。

  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近岸海域海水 廣西、海南沿海海水水質較好,一、二類海水比例均達到70%以上。天津、浙江、江蘇沿海海水水質較差,上海海水水質很差。

  赤潮 2003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119次,累計面積約14550平方公里。其中,在赤潮監控區內發現赤潮36次,累計面積近1500平方公里。

  2003年赤潮發生的主要特點為:時段長、高發期集中、持續時間延長。全年12個月均有赤潮發生,黃、渤海赤潮主要集中在夏季,高發期在7~8月;東海從春末至秋末均有赤潮發生,高發期在5~9月;南海赤潮四季均有發生,但5~9月為高發期。長江口及浙江近岸和近海海域從4月中旬至7月初發生赤潮近40次,且持續時間長,最長持續35天。

  大面積赤潮增加、區域集中。全海域共發生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27次。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8次,大面積赤潮仍集中在長江口和浙江沿海,累計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里。東海赤潮發生次數和累計面積分別約佔全海域的72%和89%。

  有毒有害藻類增加 黃渤海海域赤潮生物多為可對魚類産生危害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赤潮異灣藻(Heterosigm a akashiwo);長江口和浙江沿海6月下旬之前赤潮生物種類多為甲藻類的具齒原甲藻(Proro centrum triestinum),後期主要為硅藻類的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福建與廣東沿海發生的赤潮時間相對較分散,面積較小,但有害赤潮生物種類較多,如亞歷山大藻(A lexandrium sp.)、米氏凱倫藻(Karenia mikimotoi)、倒卵形鰭藻(Dinophysis fortii)、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赤潮異灣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球形棕囊藻(Pha eocystis globose)等。

措施與行動

  “禁磷”工作不斷鞏固和發展 目前環渤海四省市已實現全域“禁磷”,城市污水中磷含量明顯降低。

  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取得進展 “十五”期間,環渤海四省市“計劃”安排建設各類項目286個,需總投資296.7億元。截止到2003年底,完成88個,在建104個,未動工94個,分別佔總數的31%、36%和32%;完成投資120.3億元,佔計劃投資的41%,其中國家投資15億元,佔已完成投資的12.5%。四省市的項目開工率都在60%以上,河北省的項目開工率達到86.8%。在已建成的項目中,有城市污水處理廠21座,佔項目總數的23.6%,形成處理能力89.6%萬噸/日,佔規劃總處理規模的13.6%。

  海水浴場暑期海水水質週報 2003年6~9月,國家環保總局繼續開展主要沿海城市海水浴場水質監測,共發佈17期《海水浴場水質週報》。

  海洋保護區建設 至2003年底,全國已建成各類海洋自然保護區80余個,其中,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24個。保護了具有較高科研、教學、自然歷史價值的海岸、河口、島嶼等海洋生境,保護了中華白海豚、斑海豹、儒艮、綠海龜、文昌魚等珍稀瀕危海洋動物及其棲息地,也保護了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濕地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