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西藏

時間:2005-11-17 18:14   來源:

 






自治區主席: 白瑪赤林

自治區首府:拉薩
自治區人民政府地址:拉薩市康昂東路1-2號

郵編:850000

電話:0891-6332067

  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的廣大地區。北鄰新疆,東連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雲南,南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國毗鄰,西與克什米爾地區接壤,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複雜多樣,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南北最寬900多公里,東西最長達2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無出海口。全區面積122.84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海拔及氣候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境內海拔在7,000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以上的有11座,被稱為除南極、北極以外的“地球第三極”。全區為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和唐古拉山脈所環抱。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可分為四個地帶:一是藏北高原,位於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長約2,400公里,寬約700公里,佔自治區總面積的1/3,為一系列渾圓而平緩的山丘,其間夾著許多盆地,低處長年積水成湖,是西藏主要的牧業區。二是藏南谷地,海拔平均在3,500左右,在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地,谷寬一般7至8公里,長70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是西藏主要的農業區。三是藏東高山峽谷,即藏東南橫斷山脈、三江流域地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北部海拔5,200左右,山頂平緩,南部海拔4,000左右,山勢較陡峻,山頂與谷底落差可達2,500,山頂終年積雪,山腰森林茂密,山麓有四季常青的田園,景色奇特。四是喜馬拉雅山地,分佈在我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接壤的地區,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構成,平均海拔6,000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山區內西部海拔較高,氣候乾燥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

 

  西藏的氣候獨特而複雜多樣,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呈現出由東南向西北的帶狀分佈,即:亞熱帶—溫帶—亞溫帶—亞寒帶—寒帶;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由於地形複雜,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及明顯的垂直氣候帶。西藏氣候總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氣溫較低,溫差大;乾濕分明,多夜雨;冬春乾燥,多大風;氣壓低,氧氣含量少。

 

  西藏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水汽、塵埃含量少,緯度又低,是我國太陽輻射總量最多的地方,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並呈現出由藏東南向藏西北逐漸增多的特點。太陽輻射的年變程,以1月最小,6月或7月最大。全區年均日照時數達1,6203,400小時之間,西部地區則多達3,0003,400小時。西藏地區平均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全區年均溫度在零下2.811.9之間,溫差較大。最溫暖的東南地區年均溫度約10左右,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年均溫度在59℃之間,東部橫斷山脈地帶,月均溫度在10以上的時間有5個月左右,藏北高原年均溫度在0℃以下,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北麓山地年均溫度在6以下。

 

  西藏年降水量在74.8901.5毫米之間,地區分佈極為不均,由東南向西北遞減。總的分佈趨勢是東多西少,南多北少,迎風坡多於背風坡,東南濕潤,西北乾燥。雨季分明。雨量集中在6至9月,可佔全年降水量的80%90%。以氣溫和降水為主要依據,可把西藏自治區劃分為不同的氣候區,即:藏東南亞熱帶山地濕潤氣候區;波密、林芝高原溫暖濕潤氣候區;三江高原溫暖半濕潤氣候區;雅魯藏布江流域高原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區;喜馬拉雅山脈北麓高原溫帶半乾旱氣候區;阿裏南部高原溫帶乾旱氣候區;藏東北高原亞溫帶濕潤氣候區;南羌塘高原亞寒帶半乾旱氣候區;北羌塘高原亞寒帶乾旱氣候區。

土地資源

  西藏自治區土地面積為122.84萬平方公里。自然條件複雜多樣、區域差異明顯,各地土地資源分佈不均。這些土地大致可分為六個區域:

 

  一是藏東高山峽谷農林牧區,為西藏土地開發利用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總土地面積約26,188.82萬畝,佔全自治區土地面積的14.19%

 

  二是西藏邊境高山深谷林農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邊境地帶。境內山高、谷深、河窄,氣候、植被、水、熱、土壤等條件優越,森林資源豐富,農産品種類較多,是西藏獨特的熱帶、亞熱帶經濟植物區。土地總面積約16,316萬畝,佔西藏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9.03%

 

  三是中南部高山寬谷農業區。該區包括拉薩市、日喀則和山南地區各一部分,人口稠密,經濟相對發達,是西藏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區域。産業結構較齊全,産值比重最大。土地總面積約8,399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61%

 

  四是高山湖泊盆地農牧區。位於西藏中南部高山寬谷農業區以南,喜馬拉雅山脈主脊線以北,是一個東西狹長的地區,土地總面積約13,132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7.3%。本區多夜雨,屬高原溫帶半乾旱氣候區。主要災害性天氣有乾旱、霜凍,冬、春季多大風、沙暴等,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豌豆、油菜等。

 

  五是藏北高原湖泊盆地牧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土地總面積約87,954.93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8.67%。該區地勢高曠、地形複雜、氣候乾旱、草原遼闊,大部分為純牧區,是西藏最大的牧業區。

 

  六是藏北高原未利用區。位於西藏北部,土地總面積約28,725.57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5.90%。該區高寒、乾旱、荒涼,局部草地初步開發為臨時性牧場。西藏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類型較全,有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城鎮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8種類型。其中:耕地總面積344.85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2%,在耕地中,水田1.5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0.4%,旱地117.49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35.1%,水澆地227.36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65.9%;園地2.29萬畝,佔全區總土地面積的0.41%;林地是西藏面積較大的一類土地,僅次於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居第三位,全區林地總面積約為18997.1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0.55%;全區現有各類牧草地總面積約96711.99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3.73%,是我國主要的牧區之一;交通用地約35.71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2%;水域面積約8,409.40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67%;未利用土地約55,570.12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0.87%;城鎮及工礦用地約56.16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3%

礦 産



  西藏目前已發現100余種礦産資源,查明礦産資源儲量的有36種,礦産地2,000余處,有一定工業儲量的20多種,累計探明地質儲量115.13億噸,許多礦産在全國佔重要地位,資源潛在價值約為500億元,每人平均約為20萬元,是全國每人平均1.72萬元的11.6倍。礦産資源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有鉻、工藝水晶、剛玉、高溫地熱、銅、火山灰、陶瓷土、菱鎂礦、硼、自然硫、雲母、砷等12種,其他較重要的還有石膏、泥炭、晶質石墨、銻、重晶石、金、銀、鉬、硫鐵礦、鉛、鋅、鈷、鉀鹽。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中的鋰礦被人們稱為“金屬新貴”,我區鋰礦儲量居世界前列,是我國鋰礦資源的基地之一。石油資源目前也探明有相當的儲量。

能 源



  西藏的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冰川水資源和大氣降水。

 

  地表水資源:西藏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條,大小河流數百條,加上季節性流水的間歇河流在千條以上,年均徑流量為4,482億立方米。西藏的湖泊面積約250多萬公頃,佔全國湖泊面積的30%。主要湖泊有:巴松錯、然烏錯、羊卓雍錯、瑪旁雍錯、納木錯、色林錯、扎日南木錯、班公錯。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個,大於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4個,大於5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3個,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821個。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大河都流經西藏,其中,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發源於西藏。亞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都發源於西藏。

 

  地下水資源:總量約1,107億立方米。

 

  冰川水資源:西藏的冰川面積約2.7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總面積的46.7%,冰川水資源總量為332億立方米,分為大陸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兩大類。其中75%的冰川為外流水系,25%為藏北內流水系。冰川融水是西藏河流、湖泊的重要補給來源。如帕隆藏布冰川融水補給量可佔年徑流量的60%,朗欽藏布、森格藏布其冰川融水補給量也達49.8%

 

  全區地表水資源總量約4,482億立方米,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約1.90萬立方米,畝均水資源佔有量約1.34萬立方米。 西藏水能、地熱能以及太陽能、風能蘊藏量豐富。據統計,西藏年平均天然水能蘊藏量約為2億千瓦,約佔全國總量的30%;地表水資源總量約為3548億立方米,佔全國總量的13.5%;冰川水資源總量為3300多億立方米。西藏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約為5659萬千瓦,佔全國總量的15%。西藏的地熱蘊藏量居全國第一位。拉薩市當雄縣轄區內的羊八井熱田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高溫濕蒸氣熱田,也是世界已獲開發利用的大型地熱田之一。

 

  2004年,全區共有各類電站520余座,電力裝機總容量達到5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165億千瓦時,形成了藏中電網(拉薩、日喀則、山南、那曲)、林芝電網、昌都電網和阿裏獅泉河電網等4個區域性電網。全區基本實現縣縣有電,鄉(鎮)、行政村通電率分別達到71%和41%。

植 物



  西藏是全國五大林區之一,活立木蓄積量居全國第二,有原始森林面積717萬公頃,森林蓄積量20.84億立方米。按有林地計算,全區森林覆蓋率為5.8%,按有林地加灌木林地計算,全區森林覆蓋率為9.86%,森林面積名列我國第五,蓄積量名列我國第一。常見樹種主要有雲杉、冷杉、鐵杉、高山松、華山松、落葉松、雲南松、白樺、青岡木等,經濟價值很高。稀有針葉樹種,如穗花杉、雲南紅豆杉、印度三尖杉、百日青等,是第三紀的孑遺植物。有高等植物6,400多種,其中:苔蘚植物700余種,維管束植物(蕨類和種子植物)5,700余種。還有藻類植物2,376種,真菌878種。有木本植物1,700余種,藥用植物1,000余種,油脂、油料植物100余種,芳香油、香料植物180余種,工業原料植物(含鞣質、樹脂、樹膠、纖維)300余種,可代食品、飼料的澱粉、野果植物300余種,綠化觀賞花卉植物達2,000余種。可食用菌,如松茸等415種,藥用菌,如靈芝等238種,已知有抗癌作用的真菌,如絲膜菌、蟲草等有168種。

 

  全區有各種常用中草藥400多種,具有特殊用途的藏藥300多種,比較著名的有天麻、蟲草、貝母、三七、大黃、黨參、秦艽、丹參、靈芝、雞血藤等。這些藥材産量高,其中不少暢銷國內外。

動 物



  西藏有脊椎動物798種,其中兩棲類45種,爬行類55種,鳥類488種,獸類142種,魚類68種。昆蟲近4,000種。大中型野生動物數量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藏羚羊數量佔世界上整個種群數量的70%以上;黑頸鶴越冬數量佔世界上整個種群數量的80%;野牦牛數量佔世界上整個種群數量的78%。現有野生動物中被列為國家和自治區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14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滇金絲猴、虎、野牦牛、藏羚羊、赤斑羚、羚牛、黑頸鶴、棕尾虹雉、蟒等4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盤羊、岩羊、麝類、馬鹿、藏雪雞、藏馬雞、墨脫缺翅蟲等84種;西藏自治區增加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狐狸、斑頭雁、赤麻鴨等16種。

 

  家畜、家禽主要有綿羊、山羊、牦牛、黃牛、犏牛、豬、馬、驢、騾、兔、雞、鴨等。這些家畜家禽長期以來適應高原環境,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西藏查明的魚類中,鯉科的裂腹魚及其亞科的魚類佔多數。羊卓雍錯的高原裸鯉、雅魯藏布江的鏟齒裂腹魚、班公錯的裂腹魚、朗欽藏布和森格藏布的裸裂尻魚以及亞東魚較為著名。

旅遊資源



  自然風光旅遊資源。西藏現有世界級國家自然保護區3處:珠峰自然保護區、藏北羌塘自然保護區、藏東南雅魯藏布大峽谷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名勝風景區1處:雅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風光主要有:以喜馬拉雅山脈為主的雪山風光區域、藏北羌塘草原為主的草原風光區域、藏東南森林峽谷為主的自然生態風光區域、阿裏神山聖湖為主的高原湖光山色風光區域;湖泊類有神山聖湖為代表的高原雪山湖泊,納木錯為代表的草原湖泊和以巴松錯為代表的高原森林湖泊等不同類型的湖泊。現已開闢了拉薩—林芝—山南—拉薩生態旅遊環線;拉薩—日喀則—阿裏觀光朝聖旅遊線;拉薩—日喀則—定日—樟木觀光旅遊線;拉薩—那曲—青海草原風光旅遊線。

 

  人文旅遊資源。西藏有1,600多座保護完好、管理有序的寺廟,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主要有以拉薩布達拉宮、大昭寺為代表的藏民族政治、經濟、宗教、歷史、文化中心人文景觀區;以山南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藏王墓群為代表的藏文化發祥地人文景觀區;以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薩迦寺為代表的後藏宗教文化人文景觀區;以藏北“古格王朝古都遺址”為主的文物古跡人文景觀區;以昌都康區文化為代表的“茶馬古道”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區等。全區現有國家優秀旅遊城市1座:拉薩市;世界文化遺産2處:布達拉宮、大昭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3座:拉薩、日喀則、江孜;一年有14個風俗各異的民間重大節日。

 

  名勝古跡。西藏現有名勝古跡16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9處。國家級著名古跡有:(1)布達拉宮。西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築群,解放前是達賴的冬宮,位於拉薩市中心。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3)甘丹寺。位於達孜縣。(4)薩迦寺。位於薩迦縣。(5)扎什倫布寺。位於日喀則市,是歷代班禪駐錫寺。(6)昌珠寺。位於乃東縣。(7)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江孜縣。(8)藏王墓。吐蕃王朝時期藏王的墓葬群,位於瓊結縣。(9)古格王國遺址。位於札達縣。(10)哲蚌寺。位於拉薩市西郊。(11)色拉寺。位於拉薩市北郊。(12)羅布林卡。位於拉薩市西郊,解放前是達賴的夏宮,現為人民公園。(13)夏魯寺。位於日喀則市。(14)托林寺。位於札達縣。(15)桑耶寺。位於扎囊縣,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16)卡若遺址。位於昌都縣。(17)扎塘寺。位於扎囊縣。(18)白居寺。位於江孜縣。(19)小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20)朗賽林莊園。位於扎囊縣。(21)大唐天竺使出銘。位於吉隆縣。(22)拉加裏王宮。位於曲松縣。(23)吉如拉康。位於乃東縣。(24)桑喀古托寺。位於洛扎縣。(25)科迦寺。位於普蘭縣。(26)列山墓地。位於朗縣。(27)吉堆吐蕃墓群。位於洛扎縣。

 

  西藏自治區不斷開發利用自己獨有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現已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特點的拉薩、藏西、藏西南、藏南四個旅遊區。   

 

  拉薩旅遊區:包括拉薩、羊八井、當雄、江孜、澤當、日喀則、羊卓雍湖等。拉薩既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藏傳佛教的中心。這裡的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八廓街、羅布林卡和"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是拉薩遊覽區的主要景點。其中,大昭寺、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三大寺"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藏西旅遊區:藏西即阿裏地區,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這個旅遊區以宗教旅遊為特色,主要以普蘭為進出口岸,吸引尼泊爾和印度的旅遊者到神山聖湖旅遊,吸引國內外虔誠信徒來這裡朝拜。  

 

  藏西南旅遊區:藏西南現已成為以登山旅遊為特色的旅遊區,主要接待經樟木口岸入境的尼泊爾旅遊者,組織他們觀賞這裡的山川風光,開展登山活動。   

 

  藏南旅遊區:以林芝為中心,在這裡一日可看四季美景,有積雪皚皚的山峰,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滿坡的杜鵑花和奔流不息的江水,不僅景色怡人,而且氣候濕潤溫和。   

 

  新旅遊線路和特種旅遊:西藏自治區近年來又開闢了新的旅遊線路:拉薩-林芝-山南-拉薩東環形線和拉薩-日喀則-阿裏-日喀則西環形線,還開展了汽車探險、徒步旅遊和科學考察旅遊等特種旅遊,並且推出了拉薩雪頓節、羌塘賽馬藝術節和山南雅礱文化藝術節等旅遊項目。   

 

  旅遊設施:1994年底,西藏擁有各級各類旅行社30多家,旅遊涉外飯店50 家,其中星級飯店7家;旅遊接待車輛400余輛,旅遊業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在北京、成都、西安建立了與西藏自治區聯網的旅遊飯店,在香港、尼泊爾和北京、成都設立了旅遊辦事處和服務點。1994年,西藏自治區共接待海外遊客2.8萬多人次,營業收入1.8億元,創匯1000多萬美元。

環境狀況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西藏的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西藏高原這裡每立方米空氣中只含氧氣約150170,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65.4% 。  西藏的工業和其他污染的程度都是相當輕微的,從未發生過環境污染事故,也沒有酸雨現象。西藏對所有可能影響環境的建設項目,堅持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治理污染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的制度,原有的部分污染源也得到治理。全區燃料燃燒廢氣消煙除塵率為80%。城市建設實行合理規劃,強化園林綠化,拉薩市綠地覆蓋率為17.6%,每人平均綠地12平方米

 

  近年來,技術和研究部門完成了西藏自治區工業污染源、野生植物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等重要課題。在拉薩、日喀則、昌都建有環境監測站。根據調查和監測,目前西藏的環境狀況保持良好的狀態。大氣,水環境基本沒有受到污染;環境輻射在正常範圍之內,不存在任何人為造成的放射性污染。

 

  2004年年末全區共有各類環境檢測站3個,水質監測站34個,水土保持監測站3個。全區共有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個,自治區級以上自然保護區1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自然保護區面積4077.3萬公頃,佔我區國土總面積的33.9%

實施各項環境保護法規

  西藏自治區政府一貫重視貫徹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基本國策,並認真執行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和自治區政府還陸續頒布了《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西藏自治區森林保護條例》、《西藏自治區草原管理暫行規定》、《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保護水産資源的佈告》、《西藏自治區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等一批地方法規和行政規章,其中僅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規章就有20多件。 西藏自治區政府的環境保護機構設立於1975年;1990年成立了自治區的環境保護委員會。根據西藏自治區制定的各項環境保護法規,全區自然環境保護內容包括森林、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生態農牧業、水源地、自然和人文遺跡、風景名勝、有價值的地質地貌、山峰保護等。多年來,在森林保護方面,強化護林防火和封山育林,開展群眾性的植樹造林活動。



人 口



人口統計

2004年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為273.68萬人,比上年凈增3.5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6.2‰。

人口增長率

2004年自然增長率為11.2‰。

民 族

  西藏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除藏族外,還有門巴族、珞巴族、回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以及尚未確定族稱的僜人、夏爾巴人,加上漢族和其他民族幹部、職工,全區現有41個民族成份。世居民族有:藏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納西族、怒族,還有尚未確定族稱的僜人和夏爾巴人,其中門巴族、珞巴族等區內獨有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藏的南部和東南部,為跨境而居。目前全區有8個民族鄉,分別是:錯那縣勒布區勒、麻瑪、貢日、基巴門巴族鄉,林芝縣排龍門巴族鄉,米林縣南伊珞巴族鄉,墨脫縣達木珞巴族鄉,芒康縣下鹽井納西民族鄉。1987年,自治區人大頒布了《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隨後又頒布了這一規定的實施細則,民族語言文字得到了普遍重視和廣泛地學習使用,全區30多種報刊雜誌中有27種同時出有藏文版。多數學校採用藏漢雙語授課,農牧區鄉村小學均用藏語文授課。西藏民族工作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民族團結得到不斷增強,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局勢的穩定。

文化程度



  2004年全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009人,在校生14731人,畢業生2108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4223人,在校生8549人,畢業生2544人。全區 中學招生5.3萬人,在校生13.6萬人,畢業生3.1萬人。普通小學招生5.91萬人,在校生32.70萬人,畢業生4.52萬人。全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4.7%,比上年提高了2.9個百分點。幼兒園在園幼兒8204人。



經 濟



國內生産
總值

2004年全年西藏生産總值(GDP)實現211.5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

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

2004年每人平均GDP達7779元,比上年增長11.0%。

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

2004年第一産業增加值43.33億元,增長4.9%;第二産業增加值57.61億元,增長17.4%;第三産業增加值110.60億元,增長12.8%。

扶貧計劃

  與內地,特別是沿海省、區相比,西藏還是一個欠發達的地區,1998年,全區仍有21萬人生活在貧困線線以下,約佔全區農村人口的9.8%。1993年底,國家制定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即在20世紀的最後七年中,為全國8000萬貧困人口解決溫飽。1994年,自治區政府開始實施"西藏自治區扶貧攻堅計劃",該計劃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用六年時間基本解決本區48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由於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和群眾的積極參與,這一攻堅計劃實施得十分順利。在1994年至1997年底的四年中,全區貧困人口從48萬銳減到21萬,貧困縣由22個減為9個。

   西藏的貧困人口相對集中在西部沿喜瑪拉雅山北麓地區、藏中農牧結合部和藏東橫斷山脈地區。這些貧困地區生産條件十分困難,由於經濟發展落後,當地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不足500元,無法維持最低生活需求。

   在這次扶貧攻堅戰中,自治區政府強調以開發帶動扶貧,為貧困人口創造和改善生産條件和生活環境,使其能夠自我發展,生産脫貧。這些措施包括由政府投資,當地群眾投勞的農田、草場和水利基本建設,利用當地資源興辦的種植業、養殖業和林果業,農牧産品加工業和民族手工業等。與此同時,大力興辦學校和農業科技培訓班也被認為是扶貧計劃的重要內容。

   僅在1996和1997年間,全自治區就利用國家扶貧款和自治區自籌資金投資興辦了246了基本建設項目,總投資達4.1億元。由於這些項目的實施,到1997年底,在貧困地區改造中、低産田9700公頃,新開荒地4000公頃,草場建設5.3萬公頃,新建水渠62條,總長4000公頃,新修人畜飲水工程37處。這些農業基本建設工程為當地人民的脫貧創造了條件。西藏的絕大多數貧困人口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那裏缺地,缺草場,缺水源,且自然災害頻繁,因此當地人民基本上難以通過改善生産脫貧。在這種情況下,搬遷和移民便成為政府考慮的最終手段。最近幾年中,江孜縣政府採取政府出資為主,個人再加一點的辦法幫助41家貧困戶從山高溝深、資源貧乏的地方搬遷到年楚河開發區內,使之在條件較好的地方通過生産經營解決溫飽。到1997年,日喀則地區政府共組織搬遷326家貧困戶,共2119人,其中76%已在短期內脫貧。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貧困縣農牧民認識到家庭人口太多是他們無法脫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主動要求本地政府發放避孕工具。在仁布縣,政府將扶貧與鼓勵婦女晚婚晚育、提倡生育健康結合起來。因此,該縣近年來在逐漸擺脫貧困的過程中,其人口增長率一直保持在千分之十二以下。目前,除了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資和扶貧貸款以外,西藏還享受一系列的特殊優惠政策,如貧困戶可免除國家定購糧的任務;貧困戶可享受化肥、農藥、農用地膜等生産資料的補貼;以及貧困地區的開發項目的設計、勘測等費用由政府承擔等等。

   此外,內地各省也參與了援藏扶貧工作。有的省、市將對口幫助的西藏地、縣的扶貧工作列入自己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力爭使所幫扶的地區的西藏人民和本地人民共同走上富裕之路。

財政收支

2004年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99億元,按同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9.5%。完成財政支出136.07億元,按同比口徑計算,比上年減少8.2%。

工業産值和增長率

2004年全年全部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5.43億元,比上年增長15.6%。

農業産值和增長率

2004年農業産值26.56億元,增長2.0%。

旅遊業

2004年全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122.3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1.7%。其中:接待國內旅遊者112.7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8.5%;接待海外旅遊人數9.5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7.4%。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5.32億元,比上年增長47.7%。創匯3,6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3.5%。

外貿狀況

2004年全年進出口總額達2235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7%

人民生活

2004年全區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實現可支配收入8,200元,比上年增長1.8%;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861元,增長10.1%。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45.6%64.0%

外資利用
狀況



  西藏自治區政府歡迎外國廠商在能源、交通、建築、輕工、紡織、機電、商貿、食品、養殖、加工、農林牧業開發和旅遊業開發等方面的投資,或經營獨資、合資企業,或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尤其歡迎中、長期投資項目和有效益的綜合開發。西藏自治區政府還支援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開辦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從事"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業務,以及邊民互市貿易。凡經政府部門批准的外商投資企業,均可享受國家和西藏自治區有關優惠政策。到目前為止,西藏自治區政府批准的外商投資企業累計已達50多家。僅1994年就有19家,總投資10.2億元人民幣和2000多萬美元,協議和洽談客商來自美國、日本、德國、馬來西亞、尼泊爾和澳門、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對外經濟合作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先後開始同西藏進行經濟合作,實施了部分國際援助項目。其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1981年開始提供約400萬美元的援助,用於羊八井地熱電站建設;1989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以抗禦乾旱、改善灌溉條件為主的拉薩河谷四縣(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現已全部投入使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供321.5萬美元的援助,用於西藏自治區婦幼保健站等10個項目的建設。1995年,聯合國開發署決定向西藏西部珠穆朗瑪自然保護區聶拉木、定日、定結、吉隆4縣提供82.2萬美元的援助,包括農業、住房、學校、風能發電、家庭手工業等項目。

國際資金和援助計劃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1981年開始提供約400萬美元的援助,用於羊八井地熱電站建設;1989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以抗禦乾旱、改善灌溉條件為主的拉薩河谷四縣(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現已全部投入使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供321.5萬美元的援助,用於西藏自治區婦幼保健站等10個項目的建設; 1995年,聯合國開發署決定向西藏西部珠穆朗瑪自然保護區聶拉木、定日、定結、吉隆4縣提供82.2萬美元的援助,包括農業、住房、學校、風能發電、家庭手工業等項目。

支柱産業



  和平解放50年來,在中央和全國兄弟省市區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經濟從一窮二白起步,逐步形成或正在形成以旅遊業為首的六大特色支柱産業,為新世紀經濟跨越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點。

  這六大特色支柱産業是:   

  旅遊業:西藏擁有舉世無雙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旅遊業是全區發展最快、潛力最大的特色産業。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朱鎔基強調,必須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快發展旅遊業,一定要把旅遊業作為西藏的支柱産業。"九五"期間,西藏接待海內外遊客突破200萬人次,去年達60.8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6.5億元,間接收入32.6億元,分別佔全區國內生産總值的5.5%和27.8%。"十五"期間,西藏將圍繞建成國際精品旅遊勝地的目標,實現與歐、美、日、韓、新、尼泊爾等國家、港澳臺地區及國內其他主要旅遊城市的旅遊聯網,形成觀光、探險、休閒、度假齊全的大旅遊産業體系,建成以拉薩為中心、連接6個地區、5個周邊省區和尼泊爾的旅遊線路。自治區旅遊局局長張萬生説,到"十五"末,西藏將實現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近14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5.5億元,佔全區國內生産總值一成左右。  

  藏醫藥業:獨具特色的藏醫藥業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九五"期間,西藏藏醫藥業開始將傳統優勢與現代科技、生産工藝結合起來,逐步走出西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年産值已逾3億元。"十五"期間,西藏將堅持改善條件和內涵建設並重、突出藏醫藥特色與完善服務功能並舉,加強藏醫藥人才培養,推進藏藥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引進現代標準加快傳統藏藥的劑型改良,促進藏醫藥生産與國際國內接軌,廣泛採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實現藏紅花等傳統藏藥材的人工繁育栽培,建立全國最大的藏藥材基地,形成全國藏醫藥研究開發生産中心。 

  高原特色生物産業和綠色食(飲)品業:西藏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豐富,"十五"期間,西藏將進一步發揮生物多樣性的優勢,大力發展高原食用菌、紅景天、人參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綠色食品加工業;充分利用西藏飲用水資源蘊藏量大、微量元素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礦泉水、啤酒、植物保健品,建成國家級綠色飲料生産基地;逐步建立藏東野生菌類開發基地、藏東野生生物食品生産基地和藏北野生生物食品開發基地,建立綠色食品生物資源種質庫,並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應。  

  農畜産品加工業和民族手工業:西藏的農牧資源和民族手工業具有獨特優勢。"十五"期間,西藏將大力發展牦牛、優質青稞等農畜産品深加工,通過産業化經營形成規模經濟;充分發揮民族手工技能優勢,以出口地毯為拳頭産品,以開發旅遊紀念品為重點,大力發展民族手工業。  

  礦業:西藏礦産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産資源潛在價值達6500多億元,每人平均25萬元,目前礦業開發總産值佔全區國內生産總值的4%。"十五"期間,西藏將有重點地發展礦業,加強地質勘查,重點開發有市場需求的鉻、銅、黃金、鉛、鋅、硼、鋰等礦産資源,對玉龍銅礦、扎布耶湖資源等重大開發項目,運用市場機制,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入股,合作開發,提高礦産資源開發的附加值。  

  建築建材業:建築建材業日益成為西藏重要的支柱産業,2000年建築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4.1%。"十五"期間,西藏將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按照培育強勢企業、規範市場行為、提高建築建材品質的總體要求,實現建築建材業的快速發展。

教育、科技

  2004年底,全區擁有各類學校1010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47%。

 

  2004年全年共承擔國家科技項目46項,安排重點科技項目75項,受理專利申請62件,授權專利23件。全區共有氣象臺站39個,氣象雷達觀測站點7個,衛星雲圖接收站點1個,地震臺站7個,水文監測站32個。

醫療衛生

  2004年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機構1,32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764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79個,婦幼保健院、所、站55個。病床床位6,413張,其中醫院4,238張。衛生技術人員8,569人,其中執業醫師3,447人。每千人病床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分別達到了2.34張和3.13人。

體 育

  2004年全年新建全民健身活動場所27處,總投資240萬元,在拉薩組織了迎奧運萬人登山活動。我區運動員在國內、國際競技體育比賽中共獲得金牌3枚、銀牌6枚、銅牌12枚。全年銷售體育彩票950萬元,籌集公益金161萬元。

文化藝術

新聞出版

  2004年年末全區共有專業藝術表演 場所29個,文化館37個,公共圖書館4個,博物館2個。出版報紙5,352萬印張,各類雜誌75萬冊,圖書795萬冊。



通 訊



電話擁有率

  2004年新增固定電話用戶10.1萬戶,達到37.6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33.9萬戶,鄉村電話用戶1.3萬戶。新增行動電話交換機9萬門,總容量達57萬門。新增行動電話用戶6.6萬戶,達到了39.7萬戶。年末全區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77.3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7.1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28.6部/百人。

廣播影視

2004年廣播電臺3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34座,電視臺2座。廣播人口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83.1%和84.5%。



交 通



鐵 路

青藏鐵路鋪軌進藏,2005年將全線鋪通,2006年進行試運,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即將結束。

公 路

全區共有20條國省道幹線公路、401條縣鄉公路和74條專用公路,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2203公里;基本實現了縣縣通公路,鄉鎮、建制村通車率分別達到93%和73%。建成了總長為1080公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格爾木至拉薩輸油管道。

航 空

建成了拉薩貢嘎、昌都邦達兩個民用機場,開闢了拉薩至北京、成都、重慶、西安、西寧、上海、雲南迪慶、昆明、香港和尼泊爾加德滿都等國內國際航線。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