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二○○七年十一月 北京
目 錄
前 言
一、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三、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
四、多黨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協商
五、多黨合作制度與國家政權建設
六、多黨合作制度與人民政協
七、多黨合作制度與現代化建設
結束語
附錄: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簡介
前 言
政黨制度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黨制度,由該國國情、國家性質和社會發展狀況所決定。各國政黨制度的不同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
中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下簡稱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它既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兩黨或多黨競爭制,也有別於有的國家實行的一黨制。這一制度在中國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在中國,中國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
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國共産黨和八個民主黨派。八個民主黨派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下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在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中,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共同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共産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産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基本特徵。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在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顯示出獨特的政治優勢和強大的生命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一、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經歷過漫長的封建社會。1840年後,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野蠻入侵和封建統治集團的腐朽衰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將近110年的時間裏,中華民族危難深重,人民根本沒有民主權利。
為改變國家和民族的悲慘命運,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起抗爭,努力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20世紀初,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發動和領導了具有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性質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並效倣西方國家實行議會政治和多黨制。儘管相對於君主專制制度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但它很快就在中外各種反動勢力的衝擊下歸於失敗,無法實現中國人民要求獨立、民主的迫切願望。正如孫中山先生所總結的,中國的社會既然和歐美不同,管理社會的政治自然也不能完全仿傚歐美。
1927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實行一黨專制,獨攬國家一切權力,打擊和迫害民主進步力量,違背民主政治發展潮流和人民願望,最終被歷史所拋棄。
近代中國政治的發展呼喚適應中國國情的新的政黨制度。這一歷史責任由中國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共同承擔了起來。
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團結全國各革命階級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奮鬥。主要在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和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成立的各民主黨派,其社會基礎是民族資産階級、城市小資産階級以及同這些階級相聯繫的知識分子和其他愛國分子,有著反帝、愛國、民主的政治要求,是中國社會的進步力量。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建立了親密的合作關係,並在嚴酷鬥爭中不斷加強這種關係,為實現中國的和平、民主而共同奮鬥。在抗日戰爭時期,民主黨派積極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泛開展抗日民主運動,同中國共産黨一道,共同為堅持抗戰、團結、進步而努力,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分裂、倒退行徑;抗日戰爭勝利後,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産黨一道,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內戰、獨裁政策。
中國共産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偉大鬥爭中,確立了在中國各種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領導地位。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在長期實踐中經過比較,自覺地、鄭重地選擇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1948年4月,中國共産黨提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響應。他們公開表示,願意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共同為建立新中國而奮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正式確立,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共同參加新中國國家政權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在執政條件下進一步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不斷推進多黨合作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根據中國階級狀況發生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産黨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明確共産黨存在多久,民主黨派就存在多久,共産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産黨;由於共産黨居於領導、執政地位,主要是民主黨派監督共産黨。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由此確立。1957年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間,中國多黨合作制度遭受嚴重挫折。
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變化,中國共産黨明確多黨合作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勢,確立了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提出了一整套關於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理論和政策,使堅持和完善多黨合作制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1989年中國共産黨制定了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走上了制度化軌道。1993年召開的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中國多黨合作制度有了明確的憲法依據。2002年中共十六大後,從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高度,中國共産黨先後制定了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和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使多黨合作制度進一步規範化和程式化。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不斷鞏固和發展,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近現代政治發展的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盲目照搬別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實行專制獨裁統治,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要歸於失敗。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産物,是中國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智慧的結晶,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際,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相容並蓄的優秀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項制度,既合乎時代發展潮流,又體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與這種國體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這種國體相適應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構成了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框架,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集中體現。
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多黨合作制度規定了中國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係。
━━中國共産黨處於領導和執政地位。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並鞏固起來的,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在8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探索出了一條正確道路。中國是一個有著960萬平方公里國土、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發展中大國。在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産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是維護中國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保證,是把億萬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建設美好未來的根本保證。這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的政治共識。
━━各民主黨派是中國的參政黨。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內在要求和各民主黨派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實際作用,決定了民主黨派的參政黨地位。各民主黨派作為各自所聯繫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屬於人民的範疇,他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參政,是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參政黨的地位和參政權利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
━━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形成了團結合作的新型政黨關係。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在長期的共同奮鬥中,形成了親密的友黨關係。中國共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得到各民主黨派的認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中國各政黨的共同目標。在保持寬鬆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中,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實行廣泛的政治合作,照顧同盟者的政治利益和物質利益,團結他們一道前進。
━━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合作具有豐富的內容。第一,中國共産黨就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事務同各民主黨派進行政治協商,實行相互監督。第二,各民主黨派成員在國家權力機關中佔有適當數量,依法履行職權。第三,各民主黨派成員擔任國家及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各級人民政府通過多種形式與民主黨派聯繫,發揮他們的參政議政作用。第四,各民主黨派通過人民政協參加國家重大事務的協商。第五,中國共産黨支援民主黨派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各民主黨派履行參政黨職能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一大特色。
━━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互相監督。這種監督是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政治監督。由於中國共産黨處於領導和執政地位,更需要來自民主黨派的監督。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內容是: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中國共産黨和政府重要方針政策的制定和貫徹執行情況;中國共産黨各級黨委的工作和中共黨員領導幹部履行職責、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況。民主黨派的監督,對於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健全社會主義監督體系,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創立了一種新型的政黨制度形式,在世界政黨制度中獨具特色。中國共産黨同各民主黨派既親密合作又互相監督,而不是互相反對。中國共産黨依法執政,各民主黨派依法參政,而不是輪流執政。這一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相適應,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而不是少數人的民主。
三、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以其獨特的結構功能和運作機制,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充分行使,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是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産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援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多黨合作制度既堅持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又體現廣泛民主;既保持一致性,又體現多樣性;既規範有序,又充滿活力。
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大特點。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作出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取得一致意見,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拓展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深度和廣度。經過充分的政治協商,既尊重了多數人的意願,又照顧了少數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民民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價值和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政治參與。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為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參與開闢了制度化渠道,把各種社會力量納入政治體制,鞏固和擴大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基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廣集民智,廣求良策,推動執政黨和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積極穩步發展。
━━利益表達。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存在不同的階級、階層和社會群體。人民內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存在著具體利益的差別和矛盾。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中國多黨合作制度能夠有效反映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願望和訴求,暢通和拓寬社會利益表達渠道,協調利益關係,照顧同盟者利益,從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社會整合。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艱巨性和複雜性,要求政治制度具備高度的社會整合功能。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以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為前提,又有各民主黨派的廣泛合作,從而形成強大的社會整合力。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目標下,中國共産黨緊密團結民主黨派,形成高度的政治認同,促進政治資源的優化配置,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和組織社會沿著現代化的方向不斷前進。
━━民主監督。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互相監督,有利於強化體制內的監督功能,避免由於缺乏監督而導致的種種弊端。各民主黨派反映和代表著各自所聯繫群眾的具體利益和要求,能夠反映社會上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能夠提供一種中國共産黨自身監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監督,有利於執政黨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更加自覺地抵制和克服官僚主義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加強和改進執政黨的工作。
━━維護穩定。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以合作、協商代替對立、爭鬥,避免了政黨互相傾軋造成的政局不穩和政權頻繁更疊,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內耗,維護安定團結的社會政治局面。這一制度既有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又有各民主黨派的廣泛參與,能夠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衝突,保持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
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反映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拓寬社會利益表達渠道,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四、多黨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協商
政治協商是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産黨就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事務在決策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進行協商,是實行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環節,是中國共産黨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途徑。經過多年的實踐,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協商形成了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中國共産黨同各民主黨派的協商;一種是中國共産黨在人民政協同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協商。
中共中央同各民主黨派中央政治協商的內容主要包括: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的重要文件;憲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建議;國家領導人的建議人選;關於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關係國家全局的一些重大問題;通報重要文件和重要情況並聽取意見,以及其他需要協商的重要問題等。
中共中央同各民主黨派中央政治協商的主要形式是:中共中央邀請各民主黨派領導人舉行民主協商會,就中共中央將要提出的大政方針進行協商;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根據形勢需要,不定期邀請民主黨派領導人舉行高層次、小範圍的談心活動,溝通思想,交換意見;中共中央或中共中央委託有關方面召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座談會,通報或交流重要情況,聽取民主黨派提出的政策性建議,或討論某些專題;除會議協商外,民主黨派中央還可就國家大政方針及其他重大問題向中共中央提出書面建議。
中共中央同各民主黨派中央政治協商的主要程式是:中共中央根據年度工作重點,研究提出全年政治協商規劃;協商的議題提前通知各民主黨派中央、無黨派人士,並提供相關材料;各民主黨派中央組織相關人員閱讀文件,調查研究,對協商議題進行集體研究後,提出意見和建議;在協商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求同存異;中共中央認真研究民主黨派中央、無黨派人士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對重要意見和建議的採納情況及時進行反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共中央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的協商,內容不斷充實,程式逐步規範。1990年至2006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委託有關部門召開的協商會、座談會、情況通報會達230多次,其中中共中央總書記主持召開74次。近三年來,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協商中就《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等許多重要文件的徵求意見稿,全國人大、全國政協領導人選,憲法修改以及立法法、反分裂國家法、監督法、物權法等多部法律文件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金融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其中許多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所採納。
此外,各民主黨派中央、無黨派代表人士還向中共中央提出重大的書面意見建議200多項,內容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國防、外交、港澳臺僑等諸多方面,如長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地區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地區、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改革等問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等問題。這些意見建議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採納,並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中國共産黨各級地方黨委就地方重大問題同地方各級民主黨派組織負責人進行協商,也已形成制度。中國共産黨各級黨委同民主黨派廣泛的協商,有力地推進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中國共産黨在人民政協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協商,是政治協商的另一重要方式。人民政協由34個界別組成,包括中國共産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以及各界代表人士。加強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進一步發揮人民政協的作用,有利於體現和發揮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五、多黨合作制度與國家政權建設
中國共産黨是執政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參加國家政權。中國共産黨同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權中團結合作,支援他們發揮參政黨作用,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推動國家政權建設。
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也是民主黨派成員發揮作用的重要機構。民主黨派成員在各級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及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均佔有一定數量。2003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共有17.7萬人當選各級人大代表。其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7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50人;省級人大常委會副主任41人,省級人大常委會委員462人;市級人大常委會副主任357人,市級人大常委會委員2084人。他們履行人民代表的職責,參與憲法、法律和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和修改,參與選舉、決定和罷免國家和政府領導人,參與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國家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反映人民意願,提出議案和質詢案,參與視察和執法檢查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主黨派成員擔任政府和司法機關領導職務,是實現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截至2006年底,擔任縣處級以上職務的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共有3.1萬人,他們對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揮權、處理問題的決定權和人事任免的建議權。其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務院部委辦、直屬局擔任領導職務副職18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有副省長、副主席、副市長24人;全國397個市(州、盟、區)人民政府中有356人擔任副市(州、盟、區)長;有35人擔任省級法院副院長和檢察院副檢察長,有141人擔任地市級法院副院長和檢察院副檢察長。還有許多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在高等院校、人民團體、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中擔任領導職務,如中國科學院所屬93個研究所中有69人,教育部直屬72所高等院校中有38人。2007年,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2人分別擔任國務院科技部、衛生部部長職務。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重視加強與民主黨派的聯繫,為民主黨派發揮參政議政作用開闢了新渠道。聯繫的方式主要是:國務院召開有民主黨派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就擬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有關重大政策措施徵求意見,通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關情況;根據需要邀請民主黨派負責人列席政府全體會議和有關會議;政府組織有關廉政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等檢查工作,邀請民主黨派成員參加;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工作業務範圍同相關民主黨派建立和加強聯繫,重要專業性會議和重要政策、規劃的制定,根據需要邀請相關的民主黨派負責人參加。目前,各民主黨派根據各自特點,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建立了聯繫,就推進素質教育、建設“星火”科技産業帶、發展現代農業、推廣生態家園富民計劃、加強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完善鼓勵科技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改革科技獎勵制度、實施國家智慧財産權戰略、解決水資源短缺等課題進行合作和共同研究。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還聘請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767人擔任政府參事室參事,1393人擔任中央和地方文史館館員。
民主黨派成員擔任特約人員的領域進一步擴大。政府有關部門和司法機關聘請民主黨派成員擔任特約人員,是發揮民主黨派民主監督作用的一項重要舉措和制度安排。目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教育部、監察部、國土資源部、審計署、稅務總局共聘請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87人擔任特約檢察員、教育督導員、特約監察員、特約國土資源監察專員、特約審計員、特約稅務監察員。地方各級政府部門也聘請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1.7萬人擔任特約人員。特約人員參加有關執法檢查和執法監督工作,參與有關法律法規制定的研究,參加對重大案情的調查,發揮參謀諮詢作用和聯繫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充分履行民主監督職責。如審計署組織特約審計員直接參與中央預算執行、三峽庫區移民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資項目資金、世界銀行貸款資金、全國糧食挂賬資金等重大項目的審計工作和調研。近五年來,全國各級監察機關特約監察員共轉呈群眾來信13600余件次,接待群眾來訪23800余人次,在監察機關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聯繫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民主黨派參加重要外事、內事活動制度進一步規範,作用進一步發揮。近年來,民主黨派中央領導人參加重要外事活動150多次、率團出訪60多次。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會見外賓時,邀請民主黨派中央領導人參加;出席重要慶典、慰問、紀念活動,邀請民主黨派中央領導人參加。
六、多黨合作制度與人民政協
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民主黨派是人民政協的重要界別。在人民政協的組織構成中,民主黨派成員在各級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和政協領導成員中佔有較大比例,在政協各專門委員會負責人和委員中,在政協機關中,均佔有一定數量。如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時,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政協委員的有1343人,佔委員總數的60%;擔任政協常委的有195人,佔常委總數的65.2%;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有13人,佔副主席總數的54.2%。在省、市、縣各級人民政協中,共有33.6萬名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在政協的各種會議上以本黨派名義發表意見,開展視察、提出提案、舉報、反映社情民意以及參與調查和檢查活動的權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民主黨派在人民政協中發揮作用,主要表現在:
━━積極參與政治協商。各民主黨派充分運用人民政協的各種協商方式,對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對各民主黨派參加人民政協工作的共同性事務、政協內部的重要事務以及有關愛國統一戰線的其他重要問題,進行協商討論,提出意見和建議。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每年元旦和全國政協全體會議期間都要同各民主黨派共商國是;擔任政協委員的民主黨派成員與其他政協委員一起列席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會議,參加國家重大問題的協商討論,就事關國計民生的大政方針和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建議;政協的常務委員會會議、主席會議、秘書長會議、專門委員會會議內容不斷豐富,為各民主黨派更加廣泛地參與政治協商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各民主黨派積極參加人民政協同政府有關部門進行的專題協商會,如2006年先後參加了以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主要議題的專題協商會,廣開言路,集思廣益,有力地促進了政府相關工作的開展。
━━認真開展民主監督。各民主黨派運用政協視察、大會發言或以其他形式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政協委員中的民主黨派成員還通過參加中共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的調查和檢查活動或應邀擔任司法機關和政府部門特邀監督人員等開展民主監督。1997年至2006年,各民主黨派中央在全國政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包括書面發言)370余次(份),內容涉及改革、發展、穩定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如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行迴圈經濟發展、重視災害的社會管理和加緊應急體系建設、維護和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保障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投入、積極推進民辦教育、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堅決反對分裂和促進祖國統一、發展兩岸經貿交流等。民主黨派在人民政協的大會發言,充分體現了集體力量和智慧,他們運用政協大會的政治講壇,縱論國是,許多意見建議被採納。
━━深入參政議政。參加人民政協的各民主黨派成員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國共産黨和國家機關提出了大量的意見和建議。1990年至2006年,各民主黨派和民主黨派成員的政協委員,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共提交提案2400余件,如儘快就反分裂國家行為立法、農村稅費改革、大力營造非公有制經濟良好發展環境、建立社保基金監督機制、創建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其中許多提案得到採納實施,或促成了相關法律的制定,或成為制定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七、多黨合作制度與現代化建設
各民主黨派堅持把促進發展作為團結奮鬥的第一要務,緊緊圍繞國家的中心工作,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能,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
━━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各民主黨派積極參與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就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問題開展考察調研,提出政策性建議。這些年來,先後就三峽工程、耕地保護、兩岸“三通”、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青藏鐵路沿線發展、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等問題進行考察調研,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意見建議,受到高度重視,許多意見和建議被採納。各民主黨派地方組織也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問題開展考察調研;一些地方還採取了“中共黨委出題、民主黨派調研、政府採納、部門落實”的形式,有效地發揮了民主黨派的政策諮詢和智力諮詢作用。
━━開展扶貧開發,興辦公益事業。各民主黨派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為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積極開展活動,大力推動和實施智力支邊、光彩事業和“溫暖工程”等活動,開展職業培訓、興教辦學、捐資救災、扶危濟困等公益事業,産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2003年抗擊非典鬥爭中,許多民主黨派成員奮戰在第一線。由民主黨派倡導併發起的扶助貧困群體的“溫暖工程”實施十多年來,已在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公益性培訓,近100萬人次的農民受益,30多萬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員得到了幫助;號召民主黨派成員回報社會的“思源工程”,2005年啟動以來捐資達3165萬元。2006年,各民主黨派中央組織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各類專家1270人次就智力支邊扶貧工作進行考察,為貧困地區發展提出政策性建議144條,幫助落實扶貧經濟項目101個,引進各類項目資金和捐款近5億元,培訓各類技能型人才2.5萬人,建立希望小學210所。這些行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反映社情民意,維護安定團結。各民主黨派充分發揮協調關係、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為中國共産黨各級黨委和各級政府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服務。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縮小貧富差距,建立健全醫保體系、解決看病難,推動國企改革、防止國有資産流失,打擊假冒偽劣、建設社會誠信,解決城市住房困難、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維護公平正義、扶持貧困群眾等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舉行專題研討,找出問題癥結,提出解決和改進的辦法。努力推進民主監督,積極參加中國共産黨各級黨委和各級政府組織的反腐倡廉、財稅、物價、環保以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檢查工作。本著肝膽相照的精神,認真調查分析,對中國共産黨各級黨委和各級政府存在的問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斷提高監督的品質和水準。深入實際、深入基層,積極反映涉及各界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加強對各自成員和所聯繫群眾的思想引導,做好溝通思想、理順情緒的工作,及時消除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因素,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積極作用。
━━加強對外聯繫,開展交流交往。各民主黨派發揮聯繫廣泛的重要特點,積極拓展與廣大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的聯繫,推進經濟、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幫助和支援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不斷擴大交流規模,不斷拓寬交流領域,不斷豐富交流內涵,通過學術交流、出訪、接待來訪等形式,加強與海外的交流聯繫。
中國共産黨在與民主黨派團結奮鬥的同時,也與無黨派人士建立了親密的合作關係。無黨派人士是在中國革命的具體歷史條件下形成發展的,是指沒有參加任何黨派、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和一定影響的人士,其主體是知識分子。無黨派人士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政協的重要界別,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召開的歷次民主協商會、黨外人士座談會都有無黨派人士參加。長期以來,無黨派人士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切實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能,深入開展考察調研,積極向中國共産黨和政府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意見和建議。中國共産黨支援無黨派人士在各級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中積極發揮作用。
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人物,其中7142人次獲全國性、國際性榮譽稱號和獎勵,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國電腦漢字鐳射排版技術的創始人王選就是其中傑出代表。“雜交水稻”之父、無黨派代表人士袁隆平首創了雜交水稻,為解決中國糧食自給作出了重大貢獻。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是發展先進生産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結束語
中國多黨合作制度走過了58年的光輝歷程。實踐證明,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偉大的創造性和巨大的優越性。
當前,中國人民正滿懷信心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鬥,努力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持和完善中國多黨合作制度,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産力持續發展,實現社會全面進步;有利於更好地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利於保持國家政局穩定和社會安定團結,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隨著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日益發展,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也將不斷發展。堅持和完善這項基本政治制度,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同時要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但絕不能照搬照抄別國政黨制度模式。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中,中國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一道創建和發展的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將不斷鞏固完善併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附錄:
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簡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
1947年11月,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第一次聯合會議在香港舉行。1948年1月1日,會議宣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
民革以同原中國國民黨有關係的人士、同民革有歷史聯繫和社會聯繫的人士、同臺灣各界有聯繫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為對象,著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層人士和中高級知識分子。
民革歷任主席為李濟深、何香凝、朱蘊山、王崑崙、屈武、朱學范、李沛瑤。現任主席何魯麗。
目前,民革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組織,現有黨員81000多人。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
1941年3月19日在重慶秘密成立,當時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1月16日,張瀾在重慶公開宣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1944年9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決定將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改為中國民主同盟。
民盟主要由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
民盟歷屆主席為黃炎培、張瀾、沈鈞儒、楊明軒、史良、楚圖南、費孝通、丁石孫。現任主席蔣樹聲。
目前,民盟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組織,現有盟員181000多人。
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
1945年12月16日,由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和有聯繫的知識分子發起,在重慶成立。
民建主要由經濟界人士組成。
民建歷屆領導人和主席為黃炎培、胡厥文、孫起孟。現任主席成思危。
目前,民建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組織,現有成員108000多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
1945年12月30日,以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識分子為主,還有一部分工商界愛國人士,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
民進主要由從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
民進歷屆主席為馬敘倫、周建人、葉聖陶、雷潔瓊。現任主席許嘉璐。
目前,民進在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組織,現有會員103000多人。
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
1930年8月9日,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在上海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935年11月10日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1947年2月3日改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
農工黨主要由醫藥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
農工黨歷屆領導人和主席為鄧演達、黃琪翔、章伯鈞、季方、周谷城、盧嘉錫。現任主席蔣正華。
目前,農工民主黨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組織,有成員99000多人。
中國致公黨(簡稱致公黨)
1925年10月,由華僑社團發起,在美國舊金山成立。1947年5月,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進行改組,成為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政黨。
致公黨主要由歸僑僑眷中的中上層人士組成。
致公黨歷任主席為陳其尤、黃鼎臣、董寅初。現任主席羅豪才。
目前,致公黨在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組織,有黨員28000多人。
九三學社
1944年底,一批進步學者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政治民主,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反帝愛國與民主科學精神,在重慶組織了民主科學座談會。為紀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改建為九三學社。1946年5月4日,在重慶正式召開九三學社成立大會。
九三學社主要由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
九三學社歷任主席為許德珩、周培源、吳階平。現任主席韓啟德。
目前,九三學社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組織,現有成員105000多人。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
在臺灣人民“二 二八”起義以後,由一部分從事愛國主義運動的臺灣省人士于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
臺盟由臺灣省人士組成。
臺盟歷屆主席為謝雪紅、蔡嘯、蘇子蘅、蔡子民、張克輝。現任主席林文漪。1987年至1992年,臺盟第四屆中央委員會實行主席團制,主席團執行主席林盛中(1987-1988年)、蔡子民(1988-1992年)。
目前,臺盟在13個省、直轄市建立了組織,現有成員2100多人。
無黨派人士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般稱無黨無派的知名人士為社會賢達。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後,專門設立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界別。目前,把沒有參加任何黨派、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和一定影響的人士稱為無黨派人士,其主體是知識分子。
無黨派代表人士主要有郭沫若、馬寅初、巴金、繆雲臺、程思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