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在促進中華各民族團結、融合、統一和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凝聚作用。近年來,中國致公黨與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專門對地域文化開展了合作調研。記者日前就此專訪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致公黨主席羅豪才———
地域文化 源遠流長
問:中國地域文化包涵很廣,如三晉文化、閩南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等,您認為這些地域文化與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聯繫何在?
羅豪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是中國各地域各民族,經過數千年的文化交流、匯聚、融合,不斷發展的結果。近幾年來,我先後帶領考察組到福建、江西、河南、山西、山東等地對地域文化進行調研,發現這些地區博大精深的根祖文化吸引了眾多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前來尋根問祖,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以河洛文化為例,中原地區是客家人的發源地,歷史上客家先民的三次大遷徙都與中原有關。河洛、閩臺、粵港澳人民之間有著濃厚的血緣和文化關係。據考證,福建居民70%來自河洛地區。在臺灣,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2.7%,其中80%以上是福建去臺灣的河洛人,還有不少是祖籍廣東的客家人,他們自稱“河洛郎”,稱自己的方言為“河洛話”,在臺灣許多人的家族譜上和故人的墓碑上,可以看到泗水、壟西、穎川一帶的地名。
血脈同源 影響深遠
問:您認為地方傳統習俗對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有多大影響力?
羅豪才:許多地方傳統習俗和藝術形式對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仍保留著許多家鄉的風俗習慣,如客家人的婚喪嫁娶、年節慶典、口音、生活習慣等無不沿襲著河洛人的文化習俗。再比如京劇、閩劇、高甲戲、四平戲、莆仙戲、歌仔戲等中國地方戲劇,經過改進,在臺灣擁有眾多的觀眾,並流傳于東南亞。再如在臺灣,祭祀孔子的文廟隨處可見,許多臺胞在山東參訪時,無論行程多麼緊迫,都會抽時間去拜訪曲阜“三孔”聖地。每年都有不少臺胞到福建莆田湄州灣祭拜媽祖。
問:文化尋根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姓氏文化”,請您談談其作用?
羅豪才:河南是姓氏大省,據專家考證,源於河南的姓氏有110多個。臺灣俗語“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而福建則有“陳林滿天下,黃鄭排滿山”之説。其中陳、林、黃、鄭等姓氏的根源均處於河洛———陳姓源於河南淮陽、林姓源於河南衛輝、黃姓源於河南潢川、鄭姓源於河南滎陽。因此,作為中華民族之根、古文化之源的河洛地區,對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近年來成為他們尋根問祖的聖地,僅臺灣同胞來河南尋根的就達近百萬人次。
還有劉、李、杜、房、朱、堯、田、孫等姓氏都可以在山西臨汾一直尋到根。我親見的一個例子是,和我一同參加考察的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張偉超,他祖籍廣東,出生於印尼,在山西洪洞考察時看到了張家家譜,説:“在這裡我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我確信了自己是山西人。”
文化傳承 任重道遠
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內外的傳播傳承,是中國人民與廣大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願望。對此您有何建議?
羅豪才:首先要加強區域文化的發掘和整理,建議將區域文化研究列入國家長期社會科學發展規劃,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給予重點支援。
其次,海外僑胞在海外興家創業,生息發展,融合東西,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和豐富多彩的華僑華人文化資源。因此,我們應了解認識廣大海外僑胞是如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了解認識華僑華人文化與中華優秀地域文化的血脈關係與傳承關係,進一步增強海外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自豪感與認同感。
此外,海外華文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課堂教育,還應積極開展夏令營、中華文化尋根之旅等活動。特別是對於新一代華僑華人,要通過歷史和文化教育,使他們對祖(籍)國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更加熱愛祖(籍)國,增強民族自豪感。 (記者 葉曉楠)
(來源:2005年3月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