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臺灣地名解説集錦臺東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時間:2006-10-18 16:37    來源:     
 
 


 

  1、臺東

  清光緒年間,臺灣建省之後,增設直隸州於此,當初以其位居臺灣之東部,故命名為臺東直隸州,“臺東”之地名便是由此而來。

  臺東以前為卑南、阿美族定居之地,清咸豐五年才有漢人與平埔族移入,道光年間形成聚落稱“寶桑莊”,光復後設鎮“臺東鎮”,民國六十五年升為市。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529)

  2、成功

  成功昔稱為“麻荖漏”,是當地阿美族“麻荖漏”社的漢譯社名,民國九年時,改稱為新港,由來于當地為東海岸輪船重要停泊港之一。光復後,以其相近之日語讀音,改以吉祥的近音字“成功”為地名。

  3、關山

  本鄉原名“裏壟”,由高山族語“ㄉㄧ ㄌㄢˋ ㄉㄧ ㄌㄢˋ”,即“紅蟲”翻譯成音。民國四十三年更名為“關山鎮”。因為本地的山勢逼近,就像一個關隘,故有“關山”之稱。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549)

  4、卑南

  因為本地為卑南族之卑南社的聚落,所以稱為“卑南”。

  一百八十多年前卑南族大頭目“鼻那來”(Pinara)聰明蓋世,傳説有漢人血統,建立典章與納稅制度,發展迅速統治臺東縱谷,又控制附近大族,荷蘭人稱為“卑媽拉”(Pimala),漢人簡稱為“卑南”。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564)

  5、大武

  本地原為排灣族巴卡羅群分佈地帶,位在南部中央山脈“大武山”余脈之南,所以原稱為“南大武”,日據時期改稱“大武”,而沿襲至今。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631)

  6、太麻裏

  本地昔稱朝貓籬,其義不明。是太麻裏溪出海口沖積成的肥沃三角洲平原,“太麻裏”就是原住民土著話,指太陽照耀肥沃的地方。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658)

  7、東河

  本地舊稱為“大馬武窟社”,這是由阿美族的譯音轉換而來的漢字,其意思為“投網捕魚之處”。光復後,以其位在臺東海岸山脈東側最大河川馬武窟溪之東端河口位置,而改稱為“東河”。

  8、長濱

  本地舊稱為“加走灣”,是阿美語的漢字譯音地名,其意思為“守望之處”,在以前清軍來攻之時,阿美族人曾在此瞭望清軍之動靜。民國二十六年時,因為本地位在海蝕岩臺上,其下為石坑溪所形成之沖積扇,堆積物砂礫連續很長,故改稱為“長濱”。

  9、鹿野

  地名由來有二説:

  日據時期日本移民來此開墾種植甘蔗,由於附近有原住民“鹿寮”社,又多“野”生景觀,故稱“鹿野”。

  本鄉昔日為荒野之地,常有鹿群棲息,故稱“鹿野”。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586)

  10、池上

  由於本地之東南方有一大水池,因此乃以聚落是位於大水池之西北方,故稱此地為“池上”。

  11、綠島

  本鄉以島名為鄉名。本島舊稱為“火燒島”,另一舊稱為雞心嶼,即以該島之形狀類似雞之心臟而名。

  火燒島地名之起源有二説:

  相傳島上漁民出獵海上,遇風雨常迷失,故經常在山頂燃燒柴火為標識,遠望之而稱為火燒島。

  相傳百餘年前漁船在傍晚歸航時,遠望這座被夕陽染紅的島嶼,就如熊熊火焰包圍一樣,故稱火燒島。

  光復後政府因鋻於名稱不雅,並在島上展開綠化造林活動,所以改稱“綠島”。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602)

  12、延平

  本鄉為布農族分佈地,日據時期為關山郡蕃地,光復後則取收復臺灣之民族英雄延平郡王之“延平”為鄉名。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644)

  13、海端

  “海端”屬布農族生活圈“海多端王”(Haitotowan)社分佈此地,故擇音簡稱為“海端”,海拔一千公尺有海端村。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635)

  14、達仁

  本地原為排灣族“阿塱衛社”聚居之地,其意思為“聚集”,即眾多族人,為禦敵需要而逐漸聚集於此。鄉名取自安朔溪出海口平原區的“達仁”村。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640)

  15、金峰

  本地舊稱為“虷仔侖”,這是譯自當地之阿美語,其意思為“雞母珠”,後來日據時期時,日人將“虷仔”,以日語中之同音字“金”代之,“侖”續用,而拼成“金侖”鄉之地名,後來又更改為金山鄉,因與臺北縣金山鄉重疊,於是又改為現今之“金峰”鄉。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651)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16、蘭嶼

  本鄉以島名為鄉名。蘭嶼原稱為“紅頭嶼”,光復以後,以其為蝴蝶蘭之産地,故改稱為“蘭嶼”。關於紅頭嶼之由來,有以本島形狀類似紅頭船隻浮于水上,或雲島上山頭夕陽照射時,遠望之,呈紅色,故有此稱;另有一種説法是,因為島上之山腹多處有紅土層暴露出,故有此稱。

  臺東古稱“寶桑”、“卑南覓”,因在臺灣之山後,又名後山,本地區開發較遲,迨清康熙時,全臺東始入版藉,可斷定清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以前便已有人來臺東。清咸豐年間,漢人來墾者日漸增多,大部分居於卑南一帶;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九年)十一月清廷派南路海防同知袁聞拆實地視察卑南,開始築路,是臺東開發的轉捩點。

  大武 太麻裏 成功 池上 卑南 延平

  東河 金峰 長濱 海端 鹿野 達仁

  綠島 臺東 關山 蘭嶼

  排灣族巴卡羅群島分佈地帶,屬於排灣族巴朗衛(Parongoe)社地盤,有南部中央山脈“大武”山余脈,且是大武溪出海處,日治時期改稱“大武”沿用至今。

  地理位置:大武鄉在臺東縣南端,東濱太平洋,南接屏東縣,背抵中央山脈與達仁鄉隔絕,北與太麻裏鄉接壤,本鄉和太麻裏一樣,狹長地控制住狹長的海岸,素有臺東門戶之稱,沿山傍海,住民沿南洄公路兩側定居。

  太麻裏溪山海口沖積成三角洲肥沃的平原,“太麻裏”就是原住民土著語,指太陽照耀肥沃的地方,北邊有著名的知本溫泉,南邊有金侖溫泉,大溪出口形成肥沃三角洲。阿美語叫Logalon。

  地理位置:本鄉位於臺東縣南端,北以知本溪與卑鄉、臺東市為界,南以大竹高溪與大武鄉為界,西與金峰、達仁鄉毗鄰,東臨太平洋,地勢狹長,南北長三五公里,東西寬約六公里,山多平地山,沿海地帶略微平坦。

  成功鎮原名麻嘮嘮(Maraurau),由花蓮大港口及臺東馬蘭之阿美族在此開拓荒野而形成部落,其社名以酋長之名Maraurau為名,於民國九年日人在此建港,改名為“新港”,直至民國卅四年臺灣光復,地方民眾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開臺而建議政府改稱“成功”鎮名。

  地理位置:成功鎮的位置在臺東縣的東部,東濱太平洋,西接海岸山脈。行政區域西連本縣關山鎮和池上鄉,北鄰長濱鄉,南接東河鄉。

  本鄉東有海岸山脈,西為中央山脈,兩相脈相隔卅余公里。億萬年來沖積成一片沃土,低窪處匯集四處水量成池泊。原住民遷居時,擇其水足地肥集居四週,並由世代繁衍而擴其聚落,直至日治時代設治時,依其聚居該池之上而取地名為池上;光復後仍沿用。

  地理位置:本鄉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花東縰谷平原,南以新武呂溪與關山鎮相望,北以秀姑巒溪上游與花蓮縣富裏鄉隔鄰。地勢平坦廣闊,面積八十三平方公里。

  臺東縱谷平原南段的卑南溪和太平溪之間,屬清朝時代卑南八社番及卑南王國核心區、王國制區,包括北至長濱鄉,南至恒春半島,西越中央山脈到屏東縣春日鄉。一百八十多年前卑南族大頭目「鼻那來」(Pinara)建立部落典章與納稅制度,發展迅速統治臺東縱谷,又控制附近各大族,使卑南成為近代傳奇,連荷蘭人也稱之為“卑媽拉”(Pimala),漢人簡稱為“卑南”。

  地理位置:卑南鄉位於臺東縱谷平原南端、臺東縣的中西部,它北界鹿野和延平兩鄉,東與臺東市毗連,南和太麻裏接壤,西鄰高雄縣。全鄉總面積廣達約四百一十三平方公里。

  本鄉日治時屬關山群蕃地,在中央山脈南段東側山區屬布農族勢力圈。取延平群王鄭成功驅逐荷蘭收復臺灣的“延平”作為鄉名。

  地理位置:延平鄉位於臺東縣北部離縣域廿一公里,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總面積約四五六平方公里,海拔平均百餘公尺,東接東河鄉,南與卑南鄉毗鄰,北至海端鄉界,西接高雄縣境,地勢西高東低。

  東河鄉原名“大馬武屈”,又稱“大馬”。於民國九年設立都蘭莊役場;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改都蘭莊為東河鄉,以鄉馬窟溪之兩源南溪及北溪匯合後東流出海,故取名「東」。

  地理位置:東河鄉跨臺東海岸山脈中部,東濱太平洋,北接成功鎮、富裏鎮,南鄰卑南鄉,西以海岸山脈分別與池上、關山、鹿野、延平等鄉鎮連接。地形南北狹長。

  本鄉屬於內陸鄉,中央山脈南段東側排灣族勢力圈,日治時期為臺東群蕃地,民國三十五年四月獨立成鄉。鄉公所所在地為“嘉蘭村”(Karowgn),因此取閩南語近似音叫“金侖”,原來的“嘉蘭村”,改稱為“金峰村”。後改名為金山鄉,音又與臺北縣金山鄉鄉名同,民國四十七年九月一日,正式改名金峰鄉。本鄉位於臺東縣西南方,鄰太麻裏鄉,西與屏東縣霧臺、瑪家、泰武等鄉毗鄰,南接達仁鄉,北與卑南鄉以知本溪為天然界線。

  本鄉原為阿美族居住地,阿美族語叫做“辟加加造灣”,就是“瞭望處”,漢人簡稱“加走灣”。光緒年間,閩浙一帶人相繼來臺後,輾轉移居本鄉開闢現址設銜為加走灣,民國十四年日人鋻於村南有一個非常“長”的條形沙灘海“濱”,故改稱“長濱莊”;臺灣光復後,由於本鄉地形狹長且濱太平洋,故稱為“長濱鄉”。

  地理位置:長濱鄉北鄰花蓮豐濱鄉,南接成功鎮,西連花蓮玉裏鎮及富裏鄉,東臨太平洋,整個鄉鎮呈狹長型。

  本鄉于日治時期屬關山群蕃地,中央山脈南段東側,屬布農族生活圈,“海多端王”(Haitotowan)社分佈此地,故擇音簡稱為「海端」,海拔一千公尺有海端村。

  地理位置:海端鄉位於臺東縣之西北部,中央山脈橫貫西北,北接花蓮卓溪鄉,西與高雄縣桃源鄉相銜接,南接本縣延平鄉,東接關山鎮與池上鄉。

  本鄉地名的由來主要有一:

  (一)卑南溪中上游兩岸,日治時期民國四年至八年,日本政府在此設立臺東制糖會社,招募日本新瀉縣短期移民來此開墾種植甘庶,由於附近有原住民“鹿寮”(Bakuriau)社,又多“野”生景觀故稱“鹿野”。

  (二)本鄉昔日為荒野之地,時有群鹿棲息其間,故稱鹿野。

  地理位置:鹿野鄉位於臺灣東部狹長谷盆地,為臺東縣轄區中部,東與東河、延平兩鄉為界,南與卑南鄉以鹿野大溪為鄰,西與延平鄉以中央山脈東麓腰界相毗,北與關山鎮以加拿典溪為界。

  排灣族清代“阿塱衛”社聚集之地,其中以“安塑村”(aziogetsu)最大,排灣語就是“最多人之社”。如今仍有“安塑”地名,但是海拔三百餘公尺的“阿塱衛山”,卻劃入北鄰的大武鄉,其他山區則屬“達仁”鄉,鄉名取自安朔溪山海口的平原區“達仁”村。

  地理位置:達仁鄉位於臺東縣最南端,西南為中央山脈大武山與屏東獅子鄉、牡丹鄉為界,北面與太麻裏、金峰兩鄉為鄰,東面為太平洋,擁有崇山峻嶺,奇石峭壁,浩瀚的海洋,平坦的沙床,具有登山垂釣者最好的地理環境。

  綠島舊名火燒島,關於火燒島的由來,相傳是百餘年前,漁船在薄暮歸航時,遠望這座被夕陽染紅的島嶼,猶如熊熊火焰圍燒,好像一幅野燒島的景象,因此火燒島的名字就不脛而走。光復後,政府以其名稱不雅,乃在島上展開保林和造林工作,刻意綠化全島,所以改名為綠島。

  地理位置:它位於臺東縣東方的太平洋上,西距臺東市十八浬,南距蘭嶼四十五浬,全島長約四公里,寬約三公里,環島周圍長約二十公里,呈不等邊之四邊形,總面積約十五點一○平方公里,比澎湖、蘭嶼及漁翁島為小。

  臺東市昔為卑南、阿美兩族定居之地。清代咸豐五年,鳳山人鄭尚所始開拓,此時,始有漢人與平埔族漸次移居於卑南溪口的南岸。道光年間,已聚成村落稱寶桑莊。清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由卑南廳升格為臺東縣直隸州,治理臺灣後山(即今臺東、花蓮兩縣)。中日甲午戰爭之初,臺東直隸州更名臺東廳,並於民國八年升格獨立,稱臺東街,光復後,正名為臺東鎮,又改制為臺東市。

  地理位置:臺東市的位置在臺東縣中東部卑南大溪的下游,位處東海岸縱谷平原上,它北界東河鄉,西北接鹿野鄉,西和卑南鄉相連。南鄰太麻裏,東濱太平洋,三面環山,總面積約一一○平方公里。

  關山鎮原始地名為裏壟,所稱裏壟者,即發始於高山族語“Terateran”,即“紅蟲”翻譯成音,於民國四十二年經本鎮鎮民代表會建議,奉準于四十三年三月一日起更名為關山鎮。

  地理位置:本鎮位於臺東縣北方,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之間,東北與本縣池上鄉相接,東鄰東河鄉,南通鹿野鄉,西與海端鄉為界,是部縰谷的交通,行政轉樞。

  本鄉昔日舊稱紅頭嶼,民國三十六年因島上盛産蝴蝶蘭與羅漢松而由省府改名蘭嶼。

  地理位置:蘭嶼位於臺灣東南的太平洋中,在綠島的南方,北距臺東市四九海浬,西距鵝鑾鼻四一海浬,東距綠島四十海浬互為犄,角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巴丹島遙遙相望。


(來源:臺灣文獻叢刊)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