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創新:用宋美齡為中國女人點讚
楊忠衡是一個熱愛創新的人,“不走尋常路”是他藝術創作的真實寫照。當時,在臺灣音樂劇都一致向百老彙的製作模式看齊的時候,他就另辟蹊徑做出了一部古典戲劇題材的《梁祝》,而第二部戲《宋美齡》,他則想用女性的角度來詮釋歷史,在當時美國人對中國女人的印象還停留在裹小腳的時候,戲中的宋美齡則用自己的風采證明了中國女人也可以如此有魅力。
當然,在到達成功前,總要面臨一次次的失敗。《宋美齡》這部戲雖然實現了楊忠衡對音樂劇的很多想法,但也讓他賠個精光,連自己的房子也賣掉了。“要賺錢就不要做音樂劇,我是一直到去年領了年終獎才還完債的,而且還不是賺錢,只是把之前賠的還回去了。”對於這些年的創作艱辛,楊忠衡還能幽默以對。
然而,困難並沒有止住他的創新之路,兩部實驗性的作品之後,2007年推出的以臺灣作曲家鄧雨賢一生為藍本的音樂劇《四月望雨》便獲得了爆炸式的成功,這也是第一部閩南語音樂劇,楊忠衡第一次嘗到了逆潮流而走的樂趣,更堅定了他走自己創作之路的決心,“我們不計較是否能夠走進百老彙,而是在乎這些作品能不能表現自己”。
在連續推出了“臺灣音樂劇三部曲”《四月望雨》、《隔壁親家》與《渭水春風》之後,楊忠衡又不安分了,2012年他推出《東區卡門》想挑戰下臺北的夜店文化,不承想卻是票房慘澹。“我以為叫幾個辣妹來跳舞就是夜店文化了,但事實證明我錯了,我沒有掌握到夜店文化的精髓。”楊忠衡説,自己不逛夜店,演員們都是科班出身,這是失敗的原因。
2013年,楊忠衡又推出了第一部文學音樂劇《少年臺灣》,這部劇把臺灣美學大師蔣勳的散文集改編成音樂劇,由十個臺灣地名延伸而出的小故事組成,宛如一場寧靜而澎湃的時空旅行,這部劇也將於10月31日在廈門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