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是臺灣省最早興起的歷史名城,明清曾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在為臺灣省南部最大的一座城市。地處臺灣省西南部,東鄰臺南縣,西瀕臺灣海峽,南與高雄縣為界,北與曾文溪和臺南縣相連。市區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77萬。
臺南原名赤崁,因高山族西拉雅平埔人赤崁社得名。昔有優良大型海灣,灣外有沙洲屏護,為大陸閩、粵漁民和澎湖漁民的天然避風港和棲息地,並與當地高山族同胞進行換貨貿易。明天啟初年,顏思齊從日本至臺灣,召閩南饑民入臺開墾,與當地民族交往益盛,鄭芝龍率部回大陸後,部分人員留在當地成為高山族進行貿易活動的商人,俗稱“番割”。天啟三年(162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要求與明朝通商被拒絕後,從澎湖入侵此地,建普邏民遮堡作為經濟掠奪的踞點,並強迫居民設置“社商”,作為貿易機構。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改邏民遮堡為承天府,作為施政中心。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統一台灣後,改承天府為臺灣府,仍為行政中心。由於人口日眾,市區擴大,除保留鄭氏設置的四坊外,並增辟保西、永寧、永康、仁和、新昌、效忠等裏。形成“商賈日盛,市街紛錯”的繁榮景象。光緒十三年(1887年)臺灣建省,臺灣府北移葫蘆墩(今臺中市),原臺灣府改名為臺南府,此為臺南地名的由來。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侵佔後,初倣清制,設臺南縣,後改臺南廳,1920年設臺南市。1945年光復後,仍設臺南市。
臺南市距省會臺北265公里,是臺灣省直轄市。地處嘉南平原,地勢平坦,水域遼闊,主要河流有曾文溪、二仁溪、鹽水溪、運河等。這些大大小小的溪流對臺南的經濟發展尤其對農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早在臺南開發初期,先民們便利用這些溪流築壩截水,灌溉農網,修築了最早的水利工程。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灌溉網,是臺灣省最大的灌區。
臺南市的工商業起步最早,曾是臺灣的經濟中心。清末至清中葉,鹽糖生産迅速發展,臺南的甘蔗種植面積在日據時期就達到全島的五分之一,蔗糖生産在臺灣工業中的産值佔一半以上。戰後隨著經濟結構不斷變化,蔗糖生産比重下降。
鹽場面積4000多公頃,著名的布袋、七股、北門、臺南、高雄五大鹽場,除了高雄鹽田其他均在嘉南平原西部的海濱。臺南市鹽糖業生産刺激了有關工業的發展。工廠多係中小型,産品以橡膠、化工、電器業為主,其次為鋼鐵、金屬製品、紡織、服裝、食品、印刷等。農作物有水稻、甘蔗、玉米、蔬菜等。
臺南市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最具歷史意義的是赤嵌樓和安平古堡。赤嵌樓為1650年荷蘭殖民者所建普邏民遮城堡舊址。雙塔並列,樓前九碑聳立,周圍環以椰林、草地。城樓下九隻巨大石龜禦碑,是乾隆親自賜予,上面有乾隆撰寫的碑文。樓內陳列著珍貴文物。安平古堡是由荷蘭侵略者入臺後修的一座城堡,原以荷蘭侵略者第一長官命名——熱蘭遮城。後鄭成功攻下此城堡,其子鄭經在此設安平鎮,後改名為安平古堡。除此以外遍佈全市的寺廟約有160多座。孔廟創建於1665年,是全臺所有寺廟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延平郡王祠,俗稱開山王廟,是奉祀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及鄭氏家族及其所屬部將的,是臺灣島唯一的一座福州式廟宇建築。法華寺和竹溪寺、彌陀寺這三大寺廟與開元寺同稱臺南著名四大古剎。三山國王廟,建於乾隆七年,出自潮州工匠之手,是臺灣島唯一純粹的廣東式建築。臺南市除了這些大小寺廟外,兩座古老的城門,也是古老建築之一,這兩座城門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十六年,是臺灣九座城門之中僅存遺跡。這些眾多的古跡反映了這座古老城市的燦爛文化。
臺南市交通發達,有臺南機場、安平新港、電氣化鐵路、高速公路和省、縣公路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 臺南市又是一座文化古城,自古文化鼎盛。境內有各種學校80多所,其中大專院校一所,成功大學、省立臺南師專均設在這裡。此外還設有圖書館、民族文物館、體育館等。
航空 由臺北松山、馬公、金門等地機場,均有班機直飛臺南機場。
鐵路 臺南市為縱貫線要站,各級列車均有停靠。
公路 西部各主要城鎮都有臺汽客運通達臺南,其中臺北、臺中另有統聯客運可抵;臺南縣境各鄉鎮也有臺南客運、興南客運聯絡臺南市區。 臺南市公車以火車站及西門路臺南站為中心,行使市內各區,四通八達。
區劃 臺南市原轄7個區;2004年1月1日,臺南市中區與西區合併為中西區,現轄6個區。
臺南市2008年度01月份人口統計資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