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崇尚以水為財,在建屋之初門前總要挖一個大大的池塘。始建於南宋時期,距今已有880年曆史的客家圍龍屋古建築——大湖寨古村真切體現了這點。
記者日前走訪這座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大湖鎮東湖村的這一古建築群中。踏進古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偌大的池塘,清澈而不見底,池中古村倒影在水中隨著微風掀起的漣漪若隱若現,映襯在水中斑駁的古村墻在落日余暉中增添了不少古色古香的韻味。
同行的連平縣大湖鎮文化站站長嚴雲輝告訴記者,這個池塘有13000多平方米,在客家地區有聚水為財之説,幾乎在每個客家古建築前都有一個池塘。他介紹,池塘還具有防火排澇的功能。
繞過大池塘,踏入大湖寨古村的到府,門樓瓦頂懸山式,磚木結構。寨內有祠堂、書房、典當、住房等建築。嚴雲輝介紹,大湖古寨北面週邊設三個寨門,分別為到府、中心門、下門,到府最為古老,始建於明代。大門頂端形狀為拱形,門腳鑲嵌的青石門檻,從底向上呈半月形,站在門外觀望,從門頂到門底,恰好構成一個上下對稱的長園形門洞。
今年85歲高齡的陳亞珍剛從菜地裏回來,她最喜歡坐在門腳鑲嵌著青石的門檻上。老人不滿20歲就嫁入這個屋,守候了老屋半個世紀,如今雖子孫滿堂且個個事業有成,他們多次想把老人接到縣城住洋房,但老人獨愛與老屋做伴。
與陳亞珍老人一樣鍾愛此大寨的還有71高齡曾興中,從呱呱墜地到步履蹣跚,曾興中老人都未曾離開過大寨。他説,上世紀80年代是住著最多人的時候,80幾戶人家將近1000人,有老人青年小孩,就如快樂的天堂,如今只剩下三幾戶人家,都是些老人。
與曾興中老人遊走在大湖寨古村,記者發現,寨內街巷全用河石鋪底,形成別具一格的風景線。主街巷兩端均設置方形或拱形石門相隔。房屋房門大部分採用下段石門框、上段木門框的形式,以防潮和防朽,故雖經數百年,寨內大部分的房門依然保持完好。
此外,幾乎每個正門的屋檐板上都刻有花鳥浮雕圖案,梁柱下的墻壁上則彩繪了八仙、麒麟、西廂記甘露寺王生退賊圖等壁畫,門額上書寫“東魯世家”,兩側書楹聯“東魯傳徑府;南豐修史家。”老人説,在古村每一扇門的梁柱下都彩繪了各種各樣的壁畫,先人為何畫上這些壁畫,目前還沒有權威的解釋。
大湖寨古村濃縮了客家歷史發展的演變,是客家人的文化遺産,據當地政府介紹,目前已向廣東省遞交了有關“省級歷史文化遺産”方面的申請書,計劃將大湖寨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