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親近非遺、緬懷大師 兩岸文化人中秋聚首佛光山
中新社高雄9月29日電 題:親近非遺、緬懷大師 兩岸文化人中秋聚首佛光山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四年沒來,看到了佛光山在很多方面保持著自己的特色。可以説,星雲大師圓寂後,他的精神、思想、風格依然在。”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9月29日在高雄佛光山如是説。
當天是團圓相聚的傳統佳節,一場“青海非遺 中秋聯歡”活動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行。田青是8月28日啟動的“魅力青海——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産特展”總策劃,他熱情地向受邀前來的臺灣藝文友人、南部文教界人士介紹青海非遺與八位傳承人。
從臺北趕來的知名文化學者、禪者林谷芳,當天是新冠疫情後首次在臺灣參與兩岸交流活動。他説,1996年第一次到青海,感受到山河之壯闊、民族風格之濃烈。多年後,老友田青因為與臺灣、與佛光山的特殊因緣,在中秋這樣特殊的時間點促成臺灣和青海的朋友們一起站到這裡、共襄盛舉,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意義。
25年前,應林谷芳之邀,田青首度參加佛光山主辦的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既促成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與星雲大師的聯繫,也帶動了兩岸非遺在佛光山的展演綿延不斷。此後多年,他與星雲大師保持著美好的互動、情誼。
今年2月5日大師圓寂,田青對於自己能夠在中秋這個傳統節日重訪高雄佛光山有許多感觸。他説,我想星雲大師今天也和我們一起共度中秋佳節。
林谷芳也表示,佛光山是臺灣最重視文化、最尊重文化人的一個佛教道場,星雲大師為兩岸文化交流努力數十載,實質深化了兩岸交流。期望今後“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月”繼續將大陸非遺帶到臺灣來,也將臺灣的民間文化帶到大陸,增進彼此了解。
當天,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義守大學校長古源光與臺灣多位文博界名家、高雄及周邊縣市教育界代表一同聆聽非遺傳承人悠長、爽朗的大陸西北地區“花兒”民歌,觀賞古樸的黃南藏戲片段。
在29日開始的臺灣中秋連假期間,除了精選熱貢唐卡、河湟剪紙、藏香、銀銅器及鎏金工藝等傳統技藝展示,青海民間藝術家將每天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行三場“快閃演出”。
非遺“土族盤繡”傳承人蘇曉莉繼2018年之後再度來臺訪問,此行還有五年前在新竹作民間工藝交流時結識的刺繡愛好者南下高雄相見。有感於臺灣友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她期望通過現場展示和次日舉行的繡片製作體驗工作坊,讓青海與臺灣兩地手工藝今後有更好的對接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