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今日刊載了由在臺就讀的大陸學生撰寫的文章,文中描述了她在臺灣學習生活的所見所聞。
文章摘編如下:
去年九月,飛機還未降落,我便將腦袋湊在小窗口上向下望個不停,看著一個又一個密密麻麻的小點,不斷幻想下方是何方景象。飛機終於著陸,那一刻我有些恍惚。回想暑假為了來臺就讀辦理手續花費的幾十天。飛機居然才飛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明明這麼近,為何感覺那麼遠?臺灣,我來了!
臺灣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乾淨。走在街道上,幾乎看不到什麼紙屑煙頭。一開始除了讚嘆街道的一塵不染之外還沒覺得哪不對勁,直到有一天,我在路上吃完一個蘋果後才發現街上居然連一個垃圾桶都沒有!
一個熱騰騰的肉包
我捏著果核走遍了這一區,都沒發現一個垃圾桶的存在!最後只能用紙巾將果核包起來,帶回家去丟。我把這事説給臺灣同學聽,他們説,你可以拿到便利店去丟呀。臺灣施行垃圾不落地的政策。
我心想,這個政策可以讓街道整潔乾淨是很不錯,但是總有些彆扭。如果適當地在每個街區定點設立一個垃圾桶會不會更方便呢?也許會有許多人和我一樣臉皮薄,沒有消費就不好意思去便利店丟垃圾。
抵臺第一天晚上我就遇到了一點點小麻煩。我在宿舍樓下買的網線是壞的。不巧的是,網線的包裝袋被我手快地扔到地下層的垃圾區了。為了能上網和父母視頻,我還是硬著頭皮去樓下換網線。
出乎我意料,店員一聽完我的述説,二話沒説就給我換了網線,還一個勁的向我道歉。我原先擔心的“沒有包裝袋不給換”、“怎麼證明你是在我們家買的網線”這種對話完全沒有發生。
宿舍樓對面有一家麵包房。我每次去買麵包,老闆都會問我在臺灣過得還習不習慣。一天我買完麵包,老闆忽然叫住了我,拿出了一個熱騰騰的肉包,説是她自己做的,請我嘗嘗。説我一個人在外面挺不容易的,要我好好照顧自己。那時候想家正想得厲害,聽到老闆這樣説,心裏一陣感動,肉包都放涼了還捨不得吃。
玩的能力增長更多
一開始,很不習慣買完東西,店家對我説謝謝。尤其是一些阿公阿嬤,年齡比我長許多,卻對著我鞠躬説謝謝。我每次都紅著臉,跼踀不安地回著:“不謝不謝……”
一次我在7-11跟店員説“不用謝”時被臺灣同學看到,他笑了好久。我把我的尷尬説給他聽,他説,店家謝謝你是因為你選擇跟他消費,而你也可以回答他們謝謝,因為他們服務了你。
繫上的同學們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特別會“玩”,而且對“玩”還特別的認真。還記得剛開學不久,大陸同學問我最近過得如何。我答曰:“忙壞了!”他們大驚,均問道:“臺灣學業這麼繁重啊?”我忍俊不禁,回答道:“忙著玩呢,夜烤、一日遊、各種party……總之一大堆活動在行程上等著參加。”
學長姐們可以為了兩天三夜的新生宿營而連續準備兩個月,常常夜裏一兩點才從宿營場地返回淡水。白天頂著黑眼圈繼續想著辦法,思考著如何讓宿營更加有趣好玩。
五花八門的party也是大家一起齊心協力探討組織的,大家一起綵排一起篩選當天的活動遊戲。讓我覺得,既然要玩,就要好好玩。努力讓參與“玩”的所有人都開心!來臺的半年,説實話,比起學習能力,我“玩”的能力增長更多。
不僅僅只有小清新
來臺灣,被老師同學問到的最多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要來臺灣唸書?就我個人而言有兩個因素:其一是想避開大陸高校報考的競爭壓力、其二是想來感受臺灣。
臺灣對於大陸而言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我們可以聽到、看到臺灣發生的大事小事,可是卻感受不到。就像是一個蒙著面紗的姑娘,美麗又神秘,讓我忍不住想接近。而第二個問題就是:來臺灣後覺得符合你的預期嗎?
我最初對臺灣的印象來源於小學的語文課本,在寶島臺灣,有一座美麗的阿里山,山上有原住民少男少女,他們在日月潭挑水喝。然後前幾年紅火的青春偶像劇、一些散文書籍,又讓我對臺灣有新的定義:小清新、文藝。
臺灣是一個孕育文學的土壤。她是 散漫的,隨性的。就像是天上飄著的雲,無所謂去哪,隨著風走就好。
來到臺灣以後,我才知道,原來在臺灣人看來,阿里山、日月潭並不是臺灣最顯著的代表。原來不僅僅只有小清新文學,還有會吵架、劍拔弩張的聽證會。原來並不全是偶像劇裏面霓虹燈閃爍的臺北東區街頭,還有一條條老街,暖著橘色的柔光,瀰漫著陣陣飯香……
逐漸習慣臺式生活
臺灣就活生生地呈現在我眼前,而我早已不知不覺置身其中。
我現在已經漸漸地習慣了看豎排的書、繁體的字,習慣身邊朋友的臺式口音。
走在淡水的街頭,可以為外地遊客指路,也可以隻身一人坐著捷運,到達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以後也許我們會在某一個街頭或者某一節捷運偶遇。雖然我們不知道彼此,但容我先和你打聲招呼。
你好,臺灣。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學生 王雪妮)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