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5月9日消息 臺灣《旺報》“大陸人看臺灣”欄目5月9日刊發署名文章《助人也是自我修行》。文章指出,目前,活躍在臺灣社會的志工團體有20000多個,涉及文化、小區、醫護、殘障、環保、法律、動物保護等,志工人數佔臺灣總人口的15%左右,年齡從10歲到80歲。甚至,每年的5月20日,還被定為了臺灣的“志工日”,志工受到非常的尊重。臺灣的志工們認為,做志工是一種很好的助人方式,同時也是很好的自我修行方式。
文章摘編如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嘉義。我姓陳,很高興為你們導覽”。12月10日,在臺灣嘉義市,身穿墨綠中式棉衣的導覽陳女士熱情地領著我們這群遠方的客人遊走在由大量木構造建築群組成的檜意森活村,體驗檜木小火車,觀賞木材環繞的橢圓形高塔……她的解説專業而富人情味,一臉謙和的笑容又讓人分外親切。經過聊天我們得知,她其實是一名志工。
臺灣的“志工”,其實就是大陸所説的志願者。在臺灣,志工是一種很重要也很普遍的存在。在這次臺灣行中,我們就一路遇到不少志工。
在高雄下了高鐵,前來接我們去佛陀紀念館的大巴車司機,就是一名佛光山的志工。“他們都是義務勞動,有時甚至便當都是自己帶的”,隨車的導遊告訴我們。而在佛光山舉行華文媒體高峰論壇期間,志工們亦在場館內忙碌著,他們負責維持秩序、提供諮詢指引等。佛光山擁有相當數量的志工,他們認為做志工是很好的助人方式,也是很好的自我修行方式。
據了解,為了提高志工服務的能力和技術,佛光山還會提供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方式多種多樣,如工作坊、小組討論、傳幫帶、戶外活動等,而不僅僅局限于大講座,個人覺得這些挺值得大陸志願者學習。其實,臺灣志工一開始就主要是宗教團體跟慈善團體在推動的。這裡不能不提證嚴法師一手創建的慈濟基金會,它是全球最大宗教慈善組織,旗下有200多萬名志工。不論島內外,只要需要人道關懷,就會看到慈濟志工的身影。
在彰化鹿港小鎮,為我們導覽的男士也是一名志工。他個子不高,身穿攝影馬甲,脖子上挂著沉重的攝影相機。“有人問我,做導遊怎麼還挂個這麼重玩意,其實我都習慣了。因為我一邊為你們做導覽,一邊也在收集文化影像數據。我覺得,兩岸交流融合,文化是最不可缺的。我只是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名志工言語中所流露的一種使命感,普遍存在於我們這趟臺灣行中所接觸的志工身上。如嘉義市的陳女士,她也是為當地文化局提供志願服務的,當地文化局長見到了她,也尊稱她一聲“陳老師”。“我以前是一名家庭主婦,現在孩子長大了,在家裏待著也沒啥意思,我願為嘉義這片美麗的土地做點什麼”,陳女士言語中飽含對家鄉的熱愛。
政府單位中也有志工。在臺北信義區戶政事務所,我們看到好幾位志工在前臺、茶水等不同崗位服務,其中不少是老年人。該事務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們所裏有20多名志工,是分不同時段提供志願服務的。上世紀5、60年代,臺灣開始在小區推動義工,隨後義警、義交、義消等相繼出現,志工服務向醫院、學校及社會其他領域不斷延伸。2000年,臺灣出臺了《志願服務法》,對志工從招募、訓練、管理、保障、補貼到獎勵都有完整規定。現在從事志願工作的人大概有家庭主婦、退休人員和學生等。現在活躍在臺灣社會的志工團體有20000多個,涉及文化、小區、醫護、殘障、環保、法律、動物保護等,志工人數佔臺灣總人口的15%左右,年齡從10歲到80歲。
為什麼臺灣的志工事業如此蓬勃?我心中很好奇。
據臺灣友人介紹,臺灣社會對志工非常尊重,做夠了一定的小時,相關部門就會頒發一個獎章,無論去旅遊還是度假,都會有一定的優惠或免費,即使私人景點也會自覺遵守。每年的5月20日是臺灣的“志工日”,臺灣還設立了一個“金駝獎”,專門獎勵貢獻突出的志工。我想這還只是表面的原因。
“臺灣社會這種義工傳統其實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這些人願意做義工的工作,能感覺自己被需要,大家常説‘助人為快樂之本’,只有在透過真實的實踐中,才會感受到這句話的意義所在;更重要的是,在擔任義工的過程,在跟別人互動的過程,不失為一個保持身心健康的好方式。”友人的這一番話,可謂切中了要點。
其實近幾年來,大陸的志願活動發展也非常迅速,志願者人數不斷增加。要説臺灣的志工有何特別,個人最大的感覺就是:臺灣的志工從事志願服務,就像做平常的工作一樣,要不是他們衣服上的志工標誌,你不會知道他就是志工的。(台灣網 何建峰)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