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歲就入行跟鞋打交道的宋立文,不僅能一眼就準確報出記者所穿的鞋碼,三言兩語間還習慣脫下腳上皮鞋,結合實物指點其中奧妙:“你看你看……”
從父親1946年帶著一把製鞋皮刀唐山過臺灣,後來再交棒給他,經過幾十年的打拼,曾經的家庭製鞋作坊,目前發展成員工200多人、年産20萬雙全手工皮鞋的現代製鞋企業,甚至連四位臺灣地區領導人,都曾穿過宋家的手工皮鞋,以至於他有了個“總統鞋師傅”的美稱。對於這個始於足下的創業打拼故事,宋立文説:“做鞋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樣的。鞋要一針一線認認真真地縫,路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
時鐘撥回到上世紀60年代,宋立文最初入行的那段時期,看看他這套“足下哲學”如何總結出來的?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家裏開了個製鞋工廠,到處敲敲打打的,想不學都難。”宋立文説,鄰家小孩還在玩遊戲的時候,他就開始幫忙包裝鞋盒、整理雜物,目睹整個製鞋的流程。讀中學時,裁斷皮革、製作鞋面、針車縫合、最後噴漆包裝等全套流程,成為他每天必須完成的內容,“中學只能讀夜間部,並且晚上10點多下課回家,經常還要繼續幫忙”。
宋立文説,當年福州人做的鞋子在臺灣可是鼎鼎有名,不僅説明福州人很會做生意,也跟鄉親間的師徒傳幫帶有關。“當學徒的時候,師傅8點開工,我們肯定7點半就到了;晚上下班時還要到外面的店舖收鞋面,好讓第二天師傅來做。不像現在,不僅不會提前來,有些走得比師傅還早”。
從幫忙包裝鞋盒,到後來最快三個小時就能制出一雙皮鞋,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宋立文後來曾被評為臺灣省模範勞工,當選過臺北縣皮革製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和臺灣工業總會理事等,闖下了“福州人做的鞋真不是蓋的”外界讚譽。
傳承老一輩的手藝,也要跟隨時代發展現代型企業。1980年退伍後,慢慢接棒的宋立文開始考慮如何讓企業進一步擴大發展。
“以前都是批發給菜市場地攤、門市,一雙鞋一兩百元新台幣,鞋子也沒有自己的品牌。”宋立文想到自己當臺軍方專用車司機時,曾經贈送一雙皮鞋給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且反映挺不錯,於是,他通過在相關協會任職的便利,接連向隨後的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等臺灣地區領導人,推薦企業所生産的皮鞋,甚至還專門研發一款“總統鞋”。“送給阿扁那款底下有特製的氣墊,馬先生那款材質輕軟,便於長時間站立……”宋立文説起主打産品來相當自豪。
此外,宋立文的鈞雅公司還通過團購形式,向臺灣一些上市公司、學校和機關單位拓展市場,企業産品也增加到平板鞋、皮鞋和運動休閒鞋等多種款式,並涉足禮品、玩偶、運動衫和自行車等領域。“上周我們還請人專門設計開設網店,打算開始網路行銷,大陸鄉親能看到我們的網址麼?”大陸游客赴臺遊引發的商機潮,讓宋立文非常感興趣,希望也能將他們有老福州元素、臺灣製造的皮鞋,介紹給來臺旅遊的大陸鄉親。
“福州人很認真,敢闖敢打拼。”至今仍會講一口流利福州話的宋立文,希望兒子宋鴻維能夠順利接棒,傳承老福州人的精神和技藝,同時也希望到家鄉福建發展,讓“足下事業”拓展到當初父輩過臺灣時的出發地。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