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菲律賓馬尼拉,環保組織成員舉起標語,抗議進口臺灣含塑化劑飲料。
閩南話講,“第一當醫生,第二去賣冰,紅利賺不清。”在臺灣民眾心目中,這兩種職業是最賺錢的。現在,恐怕沒有人再想賣冰了。這起臺灣地區近三十年來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發展成為“全島災難”。
直擊臺灣塑化劑危機
《中國經濟週刊》實習記者 李妍|連線臺北報道
“很多店舖都關了門,超市裏的飲料也下架了很多,現在大家都喝白開水、礦泉水。”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研究生徐心怡説。
夏日的臺灣格外悶熱,本應該進入銷售旺季的冰品和飲料卻因為塑化劑危機而遭受全民抵制。
半個月前,臺北著名的士林夜市還熙熙攘攘,人流如織。這裡聚集了數千種臺灣小吃,最受歡迎的是消暑解渴的冰品和飲料。“如今士林夜市的人流量少了一半以上,誰還敢吃冰品和飲料啊!都有毒,賣的人都沒了。”徐心怡説。
“大家都認為,一向以制度健全為傲的臺灣出現了‘鬆動的螺絲’。”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孫璐西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這打破了臺灣長久以來的優越感,我們的制度、信譽和安全都備受考驗。”
臺灣30年來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一切起于偶然,又是必然。”孫璐西對《中國經濟週刊》介紹説,事情的起因緣于一次偶然的檢測,但後期的追查發現,“這是個大範圍的、長久存在的問題。”
今年4月,臺灣衛生部門例行抽驗食品時,一位檢驗員發現一款“凈元益生菌”的檢測色譜中出現了異樣波紋。“但由於這些波紋不在食品檢驗表目錄中,因此一般的檢驗員不會注意,超標了也不知道是何種物質。”正在調研此事的孫璐西告訴記者。
“而這位非常盡責的檢驗員通過反覆實驗和比對明確了超標物質的身份——塑化劑。”孫璐西介紹説,塑化劑是一種有毒的化工業用塑膠軟化劑,屬無色、無味液體,添加後可讓微粒分子散佈更均勻,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常作為沙發、汽車座椅、橡膠管、化粧品及玩具的原料。“居然在食品中發現有毒化工原料,著實讓人吃驚!”
隨後,經臺灣衛生部門調查發現,塑化劑是被添加在起雲劑中的。“合法、限量的起雲劑對人體是安全的,是經臺灣‘衛生署’批准通過的一種乳化劑,主要用來防止運動飲料或食品沉澱,增加口感。”孫璐西説,“臺灣産起雲劑的主要成分應為棕櫚油和軟化劑,可是,不法商販為節約成本,用塑化劑替代了棕櫚油。”
經臺灣衛生部門追查發現,“含毒”起雲劑居然來自臺灣最大的起雲劑供貨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下稱“昱伸香料”),它是臺灣177家企業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劑供應商。
至此,此事才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自5月25日起,臺灣各部門和媒體都開始大範圍追查相關的食品和企業。
與此同時,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黃港住通過媒體表示,早在5年前,他所負責的研究小組就做了“白老鼠實驗”,併發現曾經服食“塑化劑”的老鼠,誕下的後代以雌性為主,並會影響其正常的排卵,即使誕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而精子數量亦大減。“這反映出‘塑化劑’毒性屬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內分泌失調。”黃港住説,“研究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顯示長期攝吸‘塑化劑’對男性的影響較女性大。”
這一言論甫經公佈,就引起了臺灣民眾的恐慌。“有人恍然大悟,難怪臺灣生育率已降為全球最低,難道是因為塑化劑吃太多的關係嗎?”徐心怡告訴記者,“已經有臺灣專業醫療機構公佈數據稱,這幾年臺灣婦女罹患乳腺癌的比例增長3倍多,誘因直指塑化劑。類似的消息還有很多,似乎在一夜之間,臺灣所有的健康問題都找到了‘元兇’。”
但孫璐西教授認為,這個恐怖的實驗結果並沒有得到臺灣學術界的認可。“我是在媒體上看到這個實驗的,實驗具體情況並沒有得到進一步證實。”同時,她表示,“塑化劑中的DEHP(鄰苯二甲酸酯)成分被臺灣‘衛生署’明確歸類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比三聚氰胺毒20倍,按照現在檢測出的含量,一個人每天喝一杯500毫升摻了DEHP飲料就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更令人震驚的是,5月30日,昱伸香料負責人賴俊傑坦承,他在起雲劑中添入塑化劑已將近30年,而早期所用的DOP(通用型增塑劑)比DEHP更毒,一直到5年前,才改用DEHP。
“我們吃了‘塑化劑’30年?”孫璐西一字一頓地説,“這是臺灣近30年來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千億元新台幣的損失
從5月25日起,“每天的報紙都在公佈新的數據,一天比一天多,幾乎所有臺灣的食品廠商都卷了進去。”徐心怡説。孫璐西認為:“此事已經從一個食品安全事件發展為一次‘全島災難’。”
截至6月1日,受“塑化劑危機”影響的下游廠商已經達到200多家,包含的品項從飲料、果汁、保健食品到藥品等多達500余項,其中,統一企業、長庚生物科技、白蘭氏、臺糖、臺鹽等臺灣知名廠商紛紛“落水”。
這時,香港又傳出了爆炸性新聞,據《大公報》報道:早在一年前,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就經香港紅十字會轉介300名市民的血液樣本進行化驗,其中再抽取200名市民血液樣本,發現99%的人的血液樣本中均驗出有“塑化劑”。該項目負責人黃港住稱,這類化學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於食物中,只是由於“塑化劑”未納入香港恒常食物監察計劃內,令市民進食後“中招”也不知,直至臺灣爆發有關風波後,港府才“如夢初醒”。
臺灣民眾的健康狀況會不會比香港更嚴重?
孫璐西認為,“現在有點危言聳聽的意思。”理由是:“舒跑、寶礦力等市場佔有率非常高的運動飲料使用的都是進口起雲劑,統一企業中受牽涉的産品也是其非常小的子品牌和類別。因此,傷害沒有那麼大。”
但臺灣許多家長都擔心孩子成為塑化劑的受害者,紛紛前往醫院求醫問診。為此,島內衛生主管部門已緊急要求20多家公立醫院加開健康門診接受民眾諮詢。
多年來,臺灣食品以“健康”為旗幟在全球打開了銷路。在5月中旬還遍佈全島的“2011年臺灣美食展”的宣傳牌上寫著:“臺灣食品的特點是低糖、低添加劑或無添加劑、非油炸、多選自天然原料等,天然健康,是消費者信得過的産品。”
臺灣美食展是一項在臺北世貿中心舉辦的美食暨旅遊展覽,自1989年以來,每年6月定期舉辦,罕有間斷,已成為亞洲知名的美食産業展覽。“到了今年5月末,臺灣美食展的廣告宣傳已經停止了,民眾普遍認為,今年辦不成了。”徐心怡告訴記者。
塑化劑危機還逐漸影響到了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據臺灣媒體報道:5月27日,臺灣有關部門表示,目前已經將這一事件通報給世界衛生組織。但這些塑化劑的食品或者食品原料目前已經至少被銷售到大陸、香港、東南亞、美國、中東等國家和地區。
同日,有大陸媒體報道稱:“目前,美國和加拿大已要求臺灣産品出具安全檢驗證明才能進口。”
5月28日,臺灣報業龍頭之一《中國時報》發表評論:“這起事件勢必重創臺灣食品業,相關損失恐高達千億元新台幣。”
更為深遠的影響是,商家的信譽、消費者的信心都一落千丈。“用閩南話講,第一當醫生,第二去賣冰,紅利賺不清。”徐心怡説,“在臺灣民眾心目中,當醫生和賣冰是最賺錢的途徑。”而現在,“恐怕沒有人再想賣冰了。”
[責任編輯: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