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4月19日電(記者胡創偉、朱華穎)4000多個日子裏每天固定抽出4個小時去醫院義務服務;20年中天天不計成本給弱勢人群贈送時鮮的蔬菜;1年多來風雨無阻地背著行動不便的同學去上學。這些誰聽了都説不容易的事情,都是由臺灣各地普通的電話接線員、菜商和學生做出來的。
這些好人好事,也因此得到了臺灣“表揚好人好事運動協會”的表彰。這項已有45年曆史的表彰活動,迄今已産生近3000位好人好事代表。他們當中長則近百歲,少則十幾歲,都是些平凡的家庭婦女、郵局職員、計程車司機、水果攤商或者是小吃店老闆、養豬的農民等等。
臺灣“表揚好人好事運動協會”理事長李本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近年隨著社會的變遷,人際關係益發疏離,群我關係日漸冷漠,社會風氣逐漸敗壞,臺灣成了失樂園,重建人文關懷的社會,已是刻不容緩。而協會鼓勵民眾向善做好人行好事,就是要倡導人性的光明面,凈化社會。目前他們已在全臺一半以上的縣市設立了分支機構。
每天上午10點30分到下午2點30分,著名的臺大醫院9B病房總會有一位和藹的長者在幫忙接聽電話,協助病患使用醫藥用具、打包消毒、處理文書,被人們尊稱為“銀發天使”。
今年56歲的林惠慧只是臺北一家飯店的接線員,她每天到醫院無償服務已堅持10餘年,即使在節假日甚至是過年,也風雨無阻。她説:“我得過乳腺癌,將心比心,我要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幫助病人減輕痛苦”。
默默行善卻不欲人知的還有桃園縣的菜商楊啟忠。20年前他從父親手中接下“楊火蔬菜行”後,每天都要捐贈蔬菜、水果、魚肉等食物給一些福利機構。後來,他還發動別的菜商一起來做。尤其在颱風過後菜價暴漲時,楊啟忠依然不計成本,照常供應。他説:“我本來就不是因為賣剩了而給他們,我是把它當作一樁善事來做的,一定要把它做好。”
臺灣自1958年起開始推行“表揚好人好事運動”,每年評審一次。侯選者經過層層評審之後,由具公信力的評審團作最後的決審,並向當選者頒發“八德獎”。平均每年只從數百名候選者中選出大約60多人。
今年39歲的葉水通是最新被評出的“好人”之一。他10年來堅持為老弱病殘者義務剪髮。這位曾獲過臺灣美發設計大獎冠軍的理髮師還召集同業組建“愛心義剪服務隊”,足跡遍及7個縣市的山區平原。目前,他旗下的義剪理髮師已有700多人,雖然每次活動要求參與者先繳3 000元新台幣(約合750元人民幣)作為購買洗髮精的費用,大家依然爭先恐後。
其實,臺灣表彰各特定人群如青年、老人、婦女、農民、教師等的活動並不少,但一般都是單項的,歷史也不長。唯有“好人好事”表彰活動是囊括老中青和工農兵學商的綜合性獎項,且堅持40多年而不懈,影響深遠,聲譽崇隆。
李本仁説,幾十年過去了,獲獎者已經歷不到當初“敲鑼打鼓”、“獻花授彩帶”的熱鬧場面,但獲獎的難度卻越來越大。獲獎者也從當初多為德高望重的長者,發展到有更多的年輕人出現。在最新一次獲獎的53人中,40歲以下者就佔到17%。
同時,好人好事也開始有了時代特色。臺灣交通大學畢業的羅達賢5年前就促成新竹少年監獄電腦技藝訓練班成立,隨後他又成立臺灣第一個由企業界為解決犯人刑滿釋放後就業問題而設立的“向陽電腦工作室”。而另一個學心理學的遲萬鵬則在1999年創立“麻煩諮詢小站”,免費為人解疑釋惑,受益者不計其數。
還有一個名叫葉憲勳的年輕人,為了不讓一位罹患肌肉萎縮症、行動不便的同學輟學,堅持一年背他上學。從家裏到學校,從教室到實驗室,都能看到葉憲勳背同學的身影。每當別人問起,他只是淡淡地説:“他不重,他是我同學。”(完)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