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中外電影人:3D電影技術成了“搶錢”工具

2013年08月07日 10:15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3D電影技術有它的特殊作用,但目前尚未真正運用到講故事的敘述方法中,而是被當做賺錢的工具,因為這些人的錯誤利用,3D電影正在走下坡路。”首屆中美電影攝影創作和技術高峰論壇近日在京舉辦,拍攝過《地球保衛戰》、《黃金國度》等影片的美國攝影師柯蒂斯克拉克如是批評。

  這屆論壇雲集了多位中美知名攝影師。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主席理查德克魯多、攝影師柯蒂斯克拉克、南希施雷伯,與中國影視攝影師穆德遠、趙小丁、孫明、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等人,就電影攝影師面臨的新挑戰展開熱議。如今,電影已經進入數字時代,膠片攝影已很少被採用,絕大多數影片改為採用數字錄影機拍攝。中美攝影師一致感嘆,數字時代,攝影師們在前期試片階段就要對多種數字錄影機的成影效果進行檢驗,工作量和複雜程度大幅增加。

  曾拍攝過《人再囧途之泰囧》、《一代宗師》等影片的攝影師宋曉飛現場大吐苦水:“在拍攝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時,我曾有一次連續工作了96個小時,創了我個人的紀錄,真的是一種煎熬。在片場我們需要將每一個鏡頭的拍攝數據記錄下來,為了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一個鏡頭可能會無限次數地重拍。這種情況在美國肯定是不會發生的。”對此攝影師孫明提議,攝影師與導演合作時要有自己的原則,“堅持原則會拍攝得更融洽。”

  現在不僅前期拍攝工作量增加,後期製作也給攝影師增加負擔。商業大片越來越重視後期特效製作,如《阿凡達》、《變形金剛》等特效大片橫掃全球票房,這些特效影片又為攝影師們提出全新的挑戰。

  曾為《西洋鏡》、《半邊天:中國回憶錄》等片掌鏡的南希施雷伯抱怨:“過去攝影師主要負責前期拍攝工作,當A片剛剛進入後期製作階段,一般你已經在B片現場拍攝了。但如今的大製作電影,攝影師不僅要與導演進行前期創作溝通,還要與後期特效人員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攝影師的責任比以前要重許多。”

  中外3D電影越拍越多,更是給攝影師們帶來一項全新的挑戰。3D電影分為後期轉制和3D實拍兩種,如《泰坦尼克號3D》屬於後期轉製成3D電影,但實拍3D電影則需要更為豐富的知識和完善的調度,如果直接用3D技術拍攝《泰坦尼克號》,攝影師們在對片中船體構造、撞冰山的藝術效果等畫面構圖和鏡頭選擇上,就要困難得多。

  柯蒂斯克拉克對現有的3D實拍技術持悲觀態度,他認為,現在大部分3D攝影機都沒有達到讓攝影師隨心所欲的地步。中美攝影師紛紛認為,3D技術並沒有真正運用到講故事的敘述方法中,只是被當做賺錢的工具,因為3D電影比2D電影要多出將近一倍的票價,但實際觀影效果普遍不理想,敗壞了3D電影的發展前景。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