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臺北寫真:“專業個體戶”席慕容將出第7本詩集

時間:2011-02-11 08: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2月10日,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席慕容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透露,她將於今年7月出版第7本個人詩集,名曰《以詩之名》。圖為當日,席慕容為一名收集有她早期作品的讀者簽名。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攝   

  題:“專業個體戶”席慕容將出版第7本詩集

  記者 董會峰 符永康

  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席慕容將於今年7月出版第7本個人詩集,名曰《以詩之名》。

  距離她的第一本詩集恰好30年。1981年,席慕容的詩集《七里香》出版,風靡臺灣文壇,一發而不可收。

  10日午後,席慕容在此間參加臺北書展朗讀節後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透露,跟以前比,這本新詩集,寫內蒙古的“多了很多很多”。除了一貫的草原描述,更多了現實層面的觀照,述説家鄉草原沙化等許多“無法理解的現象”,以及“個人認為必須呼籲的很多事情”。

  “以前,我總以為草原沙化,是農耕跟遊牧彼此間的誤解,土地脆弱、‘開荒’的結果。隨著回內蒙古家鄉次數的增多,我現在發現,其實是跨國財團投資設廠、以及當地經濟開發造成的。”

  從1989年第一次踏上“父親的草原”開始,席慕容穿梭海峽兩岸,“每年都要回家鄉1至4次”,一共有多少次,沒有計數。“大興安嶺我去了8次,阿拉善也去了4次。”

  席慕容説,近些年大陸民眾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但還要努力再努力。“作為一名詩人,我不能再做旁觀者。出第7本詩集,跟以前的風格有所改變,是因為我管不了自己,跟著生命在走。”

  不僅在臺灣,在大陸,在海外,席慕容的詩作均以其獨特的想像、“淡淡的憂傷”,擁有眾多的擁躉。她説,她的前6本詩集,大陸的作家出版社最近也出齊了,還在書的一角對新詩集作了“預告”。

  與記者聊及與大陸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瑪的緣分,席慕容露出微笑。她説,與德德瑪老師結識是在1999年。“我父親于1998年在德國過世,我把父親接回臺灣,安葬在母親的旁邊;1999年,我帶著一條洗乾淨的白色哈達,回到我父親的老家,把哈達綁在我們家族高高的敖包上,報告父親終於可以魂歸故里了。”

  “當時,內蒙古電視臺一對年輕工作者專訪了我,德德瑪老師看了電視,很感動,詢問席慕容在哪。剛好,我9月又去了一趟家鄉,聽説此事,便主動聯繫我所崇拜的德德瑪老師。她見了我,開門見山地對我説:你有一首歌,連歌名我都幫你想好了,就是《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我寫詩,但從來沒寫過歌詞。德德瑪讓我寫,我就趕快做了。因為我很愛德德瑪。回來後,我寫了,在電話裏念給她聽,第一次她説‘太長了’,第二次,她説‘太亂’,我又改,第三次她説‘可以了’。1999年年底,德德瑪老師第一次演唱了由烏蘭托嘎作曲的這首歌。”

  “有一個澳洲朋友,送給我一張各種版本演唱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光碟。我覺得很有趣,都很好聽,騰格爾的詮釋也很特別。”

  “近些年,我在很多場合見到德德瑪老師。她好像還沒有來過臺灣,我很希望她來,但我是一個‘個體戶’,個人邀請,能力有限,會很辛苦。”

  席慕容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于“重慶的鄉下”出生,之後輾轉南京、香港等地來臺灣。對此,她以“流離顛沛”形容,並説年齡大了,才發現以前的經歷對創作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襲樸素服裝、外加一條粉紅色披肩的席慕容説:“近20年來,我一直在走。別人常説自己是‘無業遊民’,我自封自己是‘專業遊民’、‘專業個體戶’。家鄉還有一些地方沒去,我還要去。”(完)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編輯:馮江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