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謝長廷不僅在兩岸論述上開拓自己的空間,同時也大膽走向大陸。謝長廷的每一步都會讓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存在顯得尷尬而且多餘。少了謝長廷的“中國事務委員”,只是一群人相濡以沫罷了。
社評摘編如下:
民進黨的“中國事務委員會”總算在日前成立了,只是並非令人期待的“千呼萬喚始出來”,而是讓人失望的“相濡以沫”鬧劇的開始。根據媒體報道,這個“委員會”除了蘇貞昌擔任“主委”外,共有七位委員,包括蔡英文、吳乃仁、遊錫堃、柯建銘、陳菊、賴清德、邱義仁。但最為外界關注的,不是這8位成員,而是婉拒加入的謝長廷,其中透露的消息值得玩味。
民進黨在2012敗選之後,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兩岸政策是主因,尤其是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給選民相當的憂慮,因此,不少民進黨人士主張召開兩岸政策辯論。然而在蘇貞昌就任黨主席之後,並不是把兩岸議題當成契機,反而把兩岸議題當成炸彈。在這樣的心態下,蘇貞昌上任後的任務變成了拆解炸彈,而不是要創造新局。“中國事務委員會”就是拆解兩岸議題炸彈的工具,也正因為如此,民進黨內的一些大佬一開始並不領情。
遊錫堃原本婉拒加入,當初也不贊成成立這個“委員會”。至於呂秀蓮,則因屬於難以控制的一型,蘇貞昌根本連邀請的禮貌都省去了。如果説只有蘇蔡兩人,而少了其他天王,那只會被看笑話,因此即使民進黨中常會在去年11月21日就通過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但遲至今日方組成,恐怕等待遊錫堃是主要原因之一。
對於這一份名單,民進黨內也有批評,例如“立法委員”陳其邁認為,這個委員會的組成應包含不同世代,以及“立院黨團”、“地方議會黨團”等意見,整合不同派系,並做成決策,建立與大陸對話的機制與平臺,才符合大家的期待。在運作上,只有3個月開1次會或幾個月開1次會,形式上根本是“大拜拜”。陳其邁的批評揭穿了蘇貞昌虛化這個“委員會”的功能與角色的用心,蘇貞昌恐怕也無言以對。
不過,我們必須進一步指出,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最大的敗筆就是少了謝長廷。我們從謝長廷去年以來在兩岸政策上的主張,包括“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等等,雖然比較貼近社會的想法,卻與民進黨有較大的距離。謝長廷在兩岸政策上的主張是想要拉近民進黨與社會的距離,卻可能造成民進黨短期的大痛,這是蘇貞昌,乃至於蔡英文所不敢採取的作為。
其實,並不是謝長廷婉拒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而是這個“小孩”的誕生,謝長廷根本沒有參與,而且與他的期待有很大的距離。簡單地説,蘇貞昌把兩岸當炸彈,謝長廷把兩岸當機會,兩個人根本走不到一塊去。
從去年以來,我們可以看出來,謝長廷不僅在兩岸論述上開拓自己的空間,同時也大膽走向大陸。這是一條道路,謝長廷還有下一步,而且我們相信,每一步都會讓“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存在顯得尷尬而且多餘。少了謝長廷的“中國事務委員”,説穿了,只是一群人相濡以沫罷了。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