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天降暴雨 馬英九“颱風政治學”再遭“突擊考”

時間:2012-06-14 13:19  來源:東南網

  最近幾天,受颱風引起的西南氣流影響,臺灣各地普降暴雨,近10個縣市遭災,成為“一級淹水警戒區域”。大臺北地區12日不得已停班、停課,南部災情則可能直逼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而正是從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開始,每逢天災,馬“政府”的救災效能都令人捏一把冷汗。幸好從“莫拉克”、“凡亞比”到“鲇魚”,馬英九的“颱風政治學”成績在慢慢進步。此番再遭“突擊考”,島內輿論與在野的民進黨也都緊盯馬英九,用放大鏡考察他的救災作為。

  震撼教育:壓垮“劉內閣”的“莫拉克”

  2009年8月8日,颱風“莫拉克”帶來的豪雨導致臺灣50年來最大水災,南部山區遭受重創,同樣遭受重創的,還有馬英九的救災能力。無論是“中央”與地方間的互相推卸責任,還是臺軍救災不力,打碎的都是馬英九挾765萬高票登上“總統”大位的光環。當南部災民哭天喊地求救無門時,馬英九那一句被媒體大加撻伐的“我不是來了嗎”,更成為他政治生涯裏的“名言”。一場天災,以馬英九猝不及防的聲勢,演變成一場政治泥石流。

  面對外界救災不力的批評,馬英九在事發10天后公開道歉,要求行政團隊檢討。事發一個月後,時任“閣揆”的劉兆玄閃電辭職,馬英九寄予厚望的“劉內閣”被“莫拉克”颱風壓垮。這是馬英九的“救災政治學”第一次被臺灣民眾直接判作“不及格”,替他扛起責任的,是負重歸去的劉兆玄。這場“震撼教育”,凸顯的不僅是臺當局從災難預警到災後應變能力的缺失,更暴露了馬英九在面對媒體、面對民眾時基本“公關情商”的不足。

  “風”口余生:放過小馬纏上陳菊的 “凡亞比”

  有了“莫拉克”風災的前車之鑒,2010年9月,“凡亞比”颱風令馬英九與吳敦義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接受颱風與輿論的雙重考驗。按照馬、吳指示,在“凡亞比”登陸之前,全臺危險山區就展開了撤村行動,撤離超過6000人;全臺超過35000兵力待命救災;馬、吳更坐鎮應變中心,與全臺縣市首長視訊連線,查驗疏散進度。在“料敵從寬、禦敵從嚴、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隨時防救”的防災救災思維下,馬英九與吳敦義安然度過了“凡亞比”颱風的襲擊而被民眾評為“有進步”。

  這一次,馬英九躲過了“天災”,但高雄市長陳菊卻“躺著也中槍”。“凡亞比”颱風在高雄造成重大淹水災情,而陳菊當天的行蹤卻成為一個謎。最後,陳菊坦承,自己當時在官邸休息,還睡了一會。時值“五都”選舉前夕,睡覺事件致使高雄民怨沸騰,重創陳菊的支援率。直到今日,“睡菊”仍是陳菊甩不掉的“雅號”。這一次,馬英九的運氣無疑比陳菊好很多。

  大將之風:“鲇魚”壓力下的蘇花救援

  距離“凡亞比”不過一個月,颱風“鲇魚”帶來的蘇花公路大塌方,再次讓馬英九齣了一身冷汗。2010年10月21日,“鲇魚”挾豪雨重創臺灣東北角,導致蘇花公路多處塌方、道路損毀,導致正在臺灣東海岸的24個大陸旅行團共542名遊客被困,最終造成包括19名大陸游客在內的26人罹難。有了前兩次的經驗與教訓,馬英九第一天就到達事故現場,督促救災、撫慰民眾,與“莫拉克”風災時差強人意的表現判若兩人。最重要的是,參與救災的臺軍也相當給力,堪稱搏命救人。

  救災不力,民眾最恨的是馬英九;救災得力,享受讚譽的同樣是馬英九,這便是坐在“總統”大位上時刻都能感受到的人情冷暖。蘇花救援中馬英九所展現出的“不拋棄不放棄”的魄力,在感動臺灣民眾的同時,也打動了關心災情的大陸民眾。雖説溫吞水性格讓馬英九在災難面前,少了一種“救萬民于水火”的英雄氣概,但那次面對“鲇魚”颱風,馬、吳的沉穩堅定,亦展現出令人信賴的大將之風。

  氣定神閒:坐鎮中樞靜等“古超”

  此番臺灣受颱風引起的西南氣流影響,多地遭受豪雨襲擊,造成淹水災情。更嚴峻的是,新的颱風“古超”又已經形成,未來很可能影響臺灣,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對此,馬英九指揮若定,取消行程到“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坐鎮指揮。比起經驗豐富的馬英九,倒是在“閣揆”任上首次遇到颱風季的陳衝有點 “hold不住”,聽簡報時頻頻打瞌睡,顯見太過緊張、勞累。至於此次的颱風“突擊考”,馬英九的“颱風政治學”成績能否更上一層樓?不妨拭目以待。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焦源源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