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設是城市的招牌,城市交通好,市民出行方便、快捷,滿意度自然高。文化教育則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靈魂,因為有了人,城市不再是硬邦邦的建築物,而帶著溫情的氛圍。無論是市政建設還是文化教育,都跟選民息息相關。候選人此時端出這些“牛肉”,正合選民胃口,相信能讓自己的滿意度大大提升。
“市政建設牌”:打造“幸福城”
“要致富,先修路”是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一個城市的發展、提升,市政建設不可或缺。在“五都”大戰中,打出“市政建設牌”最耀眼的,當數郝龍斌和朱立倫提出的“大臺北黃金雙子城”計劃。該計劃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兩地資源,以雙倍的人口、面積、自然資源、經濟産值,規劃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産業廊帶、金融及服務業集中區等,將淡水河沿岸變成臺北和新北最精華的商業區和住宅區,發揮“1+1>2”的效果。
除了臺北、新北的強強聯合,大臺中的市政建設議題也爭得激烈。民進黨大臺中候選人蘇嘉全的 “日出大臺中、幸福山海線”政見,便直奔這一主題。蘇嘉全在親自體驗山海線民眾搭乘火車之後,承諾要以現有的交通系統,搭配鐵路高架化、捷運化,打造環狀交通系統,讓臺中縣海線居民不再被邊緣化。而其提出將山城地區打造成“臺灣的阿爾卑斯山城”,更為爭取這部分選票夯實基礎。
針對蘇嘉全的 “炮火”猛攻,胡志強自有一番見解。他扮演裁縫師,推出臺中縣21鄉鎮市的分區政見。胡志強提出,未來市政府要當最幸福的設計師,公務員則要像 “裁縫師”一樣,為每一個特色的鄉鎮市,量身定制出不同的計劃,讓每一個民眾過得更好。或發展休閒農園,或營造觀光生態保育特色景點,或構建商圈,或定位為城市後花園,胡志強可謂頗為用心。
“文化教育牌”:提升城市品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下一代的培養教育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對家庭來説,孩子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教師出身的郭添財深諳其道,將教育作為競選主軸,希望“從教育出發,培養優質的新臺南子弟,期待每個孩子多元發展,活化學習”。他推出的“教育10大建設”政見,包括弱勢學生免費就讀高中,選取百名優秀初、高中生赴歐美學習等。實實在在的內容,讓選民備感暖心。
擁有博士學位的高材生蔡英文同樣十分重視教育。她提出的“在地就學,教出卓越”政見,便是最好的詮釋。蔡英文表示,將推動落實“高中職小區化”並採用最低門檻的入學抽籤。為提升教學品質,還提出增加教師編制、建構多元教學體系、老舊校區更新、提供弱勢家庭教學輔導與就學協助等措施。這些教育政見都是 “香餑餑”,候選人喊得開心,民眾看著也舒心。
文化代表一個城市的底蘊,這在向來以文化立市的臺中體現得更加明顯。胡志強緊抓文化議題,首次提出客家政見,推廣客家文化,興建現代化客家土樓,打造客家觀光中心。無論是洲際棒球場還是圓滿劇場、歌劇院,大臺中的地標建設更豐富了這座城市的內涵。以往這些“支票”都已兌現,這對在此次“五都”中推出“文化牌”的胡志強來説,優勢可見一斑。
點評
有助於爭取中間選民投票
對於“五都”候選人開出的市政建設與文教 “支票”,臺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年底“五都”選舉是幾大縣市升格後的第一次“大戰”,針對整合後的都市,候選人必須要有對城市的規劃、願景的提出。此時的“市政建設牌”對爭取中間選民顯得特別重要。“中間選民趨於理性,他們不會單純以個人好惡來決定投票,而會看候選人端出的‘牛肉’是否合他們的胃口,此次決戰,中間選民才是真正的重點。”鄭又平説。
至於“文化教育牌”,鄭又平表示,大多數選民都有家庭,孩子的教育對他們來説尤為重要。強調文化教育,可以讓選民備感重視;提升文化氛圍,則可以打造一個更加宜居的城市,將兩者結合起來,選票催生效果自然不一般。(記者 林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