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道,景氣寒流發威,無薪假統計出現惡化跡象。“主計總處”昨(30)日指出,截至10月中,臺灣正在放無薪假的員工高達2044人,“半個月來暴衝了快500人”。“主計總處”還發現,實施無薪假及不調薪資改發獎金,成為廠商“過冬”新手法。
此現象引起“立法院”關注,並質疑無薪假統計讓失業率數據失真。“行政院長”陳衝昨天備詢時表示,將無薪假納入失業率計算“是可以考慮的”,會跟“主計總處”溝通。
“主計總處”引用“勞委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臺灣實施無薪假廠商、人數節節攀升,截至10月中,實施無薪假廠商與員工多達37家、2044人,比起9月底多了1家、449人。“主計總處”預估,在中長期景氣未見有力復蘇,無薪假人數還將攀升。
針對無薪假納入失業率議題,臺大副教授辛炳隆表示,歐洲確實有部分國家和地區將無薪假納入失業的概念,但不會當做真正的失業處理,不會納入官方數字,“每個指標有每個指標的功能”。不過,當臺灣廠商逐漸使用無薪假作為不景氣的因應措施,就業市場景氣就不能只看失業率。
辛炳隆説,無薪假雖不宜納入失業率計算,但工時和工資的變化,確實反應就業市場景氣,因此應該用一套指標,可能包括勞動參與率、工時數變化等,建議“主計總處”可以建立一套衡量指標。
“勞委會”統計處官員則説,依據失業率定義,每週只要從事1小時有酬工作就是就業,其他時間都在失業狀況中,這種問題無法反應在失業率當中。不過,目前就業市場是工時偏低、所得偏低,若將低所得視同失業,失業率就會很高。
[ 責任編輯:杜美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