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惟艱高琮富(左起)、葉國一、林百里、溫世仁等“三愛幫”齊聚一堂的檔案照。 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手持最新的Eee PC系列。 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一群狂熱的工程師,造就了臺灣成為“電腦王國”。
1971年,林百里與溫世仁在實驗室裏研發出電腦,後來進入三德集團老闆兒子高琮富經營的三愛電子。溫世仁擔任廠長,林百里是總工程師,“第一年投資250萬元,沒想到賺了1000萬元。”做石綿瓦的老闆發現,“這幾箱貨竟比一萬坪工廠出的貨還要值錢,頓時感受到電子工業的潛力。”
取締電玩 促成電腦産業興起
個人電腦産業的崛起,則與當局取締電玩有關。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説,“一九八○年代初期,當局大力取締電玩,廠商只好轉移目標做Apple II倣冒品,連鳳梨機也出來了。”
“主機板廠商的出現,是電腦産業的重大分水嶺。”施振榮説,短短幾年內華碩發展成為全球最大主機板製造商,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當年在一家冰果室裏談出創業計劃,幾個技術狂充滿了理想。”華碩集團董事長施崇棠回憶20年前與童子賢等人的創業夢想,由於資金籌措不易,原任職宏碁的他贊助了60%;直到1992年,施崇棠徵得施振榮同意正式加入華碩。“最初只是想成立一家小而美的公司,從來沒想到會發展成營業額200多億美元的大集團。”
華碩崛起 部分歸功光華商場
施崇棠指出,電腦零組件的標準化與模組化,讓臺灣的中小企業可以專注生産單一産品而壯大,最近哈佛商學院已把華碩的經驗列為個案探討。
施崇棠説,“工程師的基因,讓華碩技術永遠比別人強。”在486電腦還沒出來以前,華碩就用386的CPU,模擬486的主機板,在陰錯陽差下,華碩一舉成名,躍升世界舞臺。
華碩的崛起,施崇棠特別感謝包括光華商場在內的小型電腦供應商,這一塊DIY組裝市場裏面,“我們把技術升級到極限,使用華碩主機板可讓電腦升級,幫消費者省下好幾百美元”。
三十年發展 走向數位匯流趨勢
華碩在1997年開始生産自有品牌筆電電腦,第一個月只賣出3台,工程師文化首次踢到鐵板。施崇棠分析,“工程師總以為自己的技術天下無敵,只談規格,不談使用者感受”。這些年來華碩努力扭轉工程師文化,成功地跨進了歐美與大陸市場。
電腦産品經過三十年發展,逐漸走向數位匯流趨勢。施崇棠看到了趨勢,三年前率先走出Wintel(微軟+英特爾)規格,推出Eee PC小筆電並一炮而紅。他説:“三年前Eee PC推出前,我就已喊出雲端電腦概念”。
“我們不能再跟以前一樣,等待英特爾新一代CPU,跟著設計新産品。”施崇棠説,聲音、電視與網路三合一數位匯流架構下,消費者可以即時即地取得內容,享受雲端的好處;在雲端時代,他鼓勵員工從生活經驗中,找尋創新思維,設計出更人性化的産品。
從施振榮、林百里、葉國一到施崇棠,無數工程師對科技的狂熱,不眠不休地創新研發,讓臺灣從主機板、監視器、鍵盤、滑鼠、筆電電腦産量均達世界第一,從代工發展到品牌,真正以科技征服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