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地震已致9死1058傷 仍有646人受困42人失聯
2024-04-04 15: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花蓮強震造成花蓮市北濱街1棟5層樓公寓傾斜,1樓早餐店被壓到消失不見。(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台灣網4月4日訊 3日早上7時58分,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全臺各地強烈有感。這也是島內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後,近25年來規模最大的地震。根據臺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截至4日下午1時10分,全臺總計有2498件災情,共釀9死、1058傷,仍有646人受困、42人失聯。受困和失聯人員都發生在重災區花蓮縣,搜救人員正積極救援。
當前仍有646人受困、42人失聯
臺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受困人數部分,新增太魯閣晶英酒店及天祥活動中心內的615人,另還有九曲洞自駕遊客24人、臺灣東華大學學生約6人、臺八線1人。原先和平礦場受困的64人,已知全數于中午下山,平安抵達平地。
失聯人數方面,現仍有九曲洞晶英酒店員工約30人、砂卡礑步道5人、山月村(布洛灣)3人、慈恩站東葦公司2人、中和礦場1人、小錐麓步道1人。
臺災害應變中心表示,針對3日傳出晶英酒店有4輛交通車共搭載50名員工,要從市區載往酒店,卻于途中失聯,目前已知有3名員工自行脫困並步行至酒店報訊,指其他人仍受困九曲洞一帶。空拍機今天也拍攝到九曲洞受困者身影,正積極搶通道路救援中。
空拍機探勘災情 找到晶英酒店受困員工
綜合臺媒報道,地震造成臺灣東部的臺八線中橫公路交通中斷,多人受困。太魯閣晶英酒店50名員工3日上午分搭4輛車上山上班,途中遭遇強震,一度失聯,直到3名員工3日下午徒步走回飯店,消息才曝光。
臺公路主管部門4日上午6時許出動空拍機探勘沿途臺八線中橫公路災情,在175公里處明隧道發現一群受困民眾搖紅旗、揮手求救,依畫面後方車輛判斷,應該是晶英酒店員工,待公路搶通後進入救援。
花蓮18棟建築物傾倒 “天王星”大樓傾斜致1死
位於震中附近的花蓮縣是重災區,共有18棟建築物傾倒,17棟都在花蓮市,1棟在吉安鄉。
據報道,強震造成花蓮市區9層樓高的天王星大樓及北濱街一棟公寓民宅等2棟建物大幅度傾斜。其中,北濱街民宅已經連夜拆除。
3日晚10時許,天王星大樓搜救工作基本結束。此前這棟大樓裏受困的25名居民,已有24人脫困。最後1名康姓女子,因困于地下時間過長,救出時已無生命跡象。
花蓮消防部門3日表示,天王星大樓從3日早上傾斜後到晚間,傾斜位移又增加了5釐米。樓高9層,重力加上余震不斷,整棟大樓很有可能傾倒到路面。目前檢方仍在勘驗現場結構,希望趕在4日晚完成,5日早上啟動拆除作業。
臺積電等晶圓廠深夜搶救設備
針對各界關注地震對半導體晶圓廠的影響,據臺媒報道,臺積電、世界先進等晶圓廠深夜不眠不休搶救設備。
據報道,業界指出,3日晚,臺積電先進封裝重鎮龍潭廠附近車輛大增,各大協力廠都配合客戶要求出動工程師,現場協助連夜復原。
業界初估,在各廠工程師全力協助下,今日設備有望接近100%復原率。
臺積電3日深夜指出,在地震發生後僅10小時內,晶圓廠設備的復原率已超過70%,新建的晶圓廠的復原率更已超過80%。雖然部分廠區的少數設備受損並影響部分産線生産,主要機臺包含所有極紫外(EUV)微影設備皆未受損。
蘇花公路坍塌中斷 臺鐵搶修完成並加開列車疏運
地震導致蘇花公路、中橫公路等路段發生坍塌,造成部分道路中斷。臺鐵公司經16小時搶修,4日早已全線恢復通車。臺鐵公司表示,地震共影響約8萬名旅客,高鐵共疏運289900人次,比預估多出7000人次。
適逢清明假期開始,返鄉民眾選擇搭乘火車往返東部地區。今天在臺北車站,不少旅客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在車站內等待乘車,而臺鐵也加開往返花蓮的區間列車,讓因道路中斷而無法開車回家的民眾,搭乘火車安全返鄉。
震後全臺供水供電陸續恢復
綜合臺媒報道,3日全臺震度都在3級以上,皆能感受明顯搖晃。臺經濟部門4日上午指出,全臺曾停電戶數為372947戶,已修復372610戶,現仍有花蓮縣337戶停電,待道路搶通後立即派員搶修。供水方面,全臺曾停水戶數為161887戶,已修復112327戶,現仍有花蓮縣9914戶停水、宜蘭縣壓降39646戶,都預計4日深夜12時前修復,並調度水車供民眾使用。
全臺434所學校受災 損失逾4.7億新台幣
多所學校也傳出災情,臺教育主管部門統計,截至4日上午9時,總計有434所學校受災,損失突破4.7億元新台幣。先前傳出失聯的6名臺灣東華大學學生,學校人員已聯繫上,6人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洛韶附近民宿,目前安全。
花蓮強震後 余震已超過300起
根據臺灣地震測報中心統計,截至4日上午6時40分,主震加上余震已經累計達到306起,幾乎相隔不到10分鐘就會有一起余震發生。
臺氣象部門地震中心主任吳健富3日表示,未來3到4天還有規模6.5級到7.0級余震,要小心提防。(編輯/李寧)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