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書店街一步步消逝 臺媒:要等到文化沒了再來搶救?
金石堂臺北市城中店驚傳6月吹熄燈號,在喧囂的重慶南路上,許多民眾喜歡在書店內享受片刻的寧靜,此種悠閒只能成為回憶。(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台灣網4月25日訊 屹立30多年,金石堂書店臺北市城中店6月吹熄燈號,古色古香的文化地標將成追憶。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金石堂書店所處重慶南路曾經是一條充滿書店的街,全盛時期多達100多家店,30年過去,如今卻只剩10家,如此驚悚的結局,出現在21世紀的臺北,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文章説,這不禁令人想起最近公視為了拍攝作家吳明益的小説《天橋上的魔術師》,不惜耗費人力物力,要在影像上重建中華商場的決心。當年的中華商場見證了整個西區的繁華,後因鐵路地下化而全面拆除,這或者是都市更新的不得不然,透過作家之筆及製作團隊的用心,人們有幸重溫當年的記憶與風華。
然而,如果有一天,重慶南路的書店一家都不剩,那會是怎樣的光景?樓房拆了,可以再蓋,老屋舊了,可以拉皮,但記憶沒了,文化沒了,卻不可能重來。
當然可以完全推給網路,可以一直罵臺灣人不讀書、不買書,也可以兩手一攤説,這是自由經濟市場,不可干預。但臺當局真的什麼都不用做嗎?
記得多年前臺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提了一個“藝文體驗券”的案子,立意良善,最後不了了之。臺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也多次提了圖書相關的政策,卻也沒下文。都説文化有多重要,怎麼到了關鍵時刻,卻都要再想想呢?
重慶南路只是個縮影,臺北之外的其他地方也許更慘,而在整個書店産業背後,還有一個與文化息息相關的出版産業。只剩10家書店,絕不容樂觀,莫待只剩1家時,再搶救就來不及了。(台灣網 娟子)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