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辦公室曾經也放有兩尊關公像鎮邪
“是臺灣文化中包含中華文化,不是臺灣文化屬於中華文化。”“臺灣史、中國史都是屬於東亞史。”上述的這些話聽起來荒謬,卻是多年前一位臺灣“獨”派學者親口跟筆者講的。不過不曾料想,數年之後,這種個人的“臺獨史觀”居然有可能變成島內的“官方態度”,甚至是要塑造臺灣青少年扭曲、混亂的歷史觀。
據臺媒報道,臺灣“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日前曝光,在歷史部分,以往要學生背誦大量史實,且史觀以漢人為主軸,新課綱將略古詳今,將重點放在臺灣最近五百年脈絡,摒棄過去以漢人為主軸的思維,強調臺灣是多元族群,並將“原住民族”單獨成項。同時,新課綱將不再明確區分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在臺灣史之外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學習,相當於將歷史課本簡化為臺灣史與世界史兩部分。
消息一齣,島內外輿論譁然。許多專家學者和網友批評這份課綱充滿“臺獨”的意識形態。就連被稱為“深綠喉舌”的臺灣《自由時報》都坦誠説,新課綱目的為構建“以臺灣為主體的下一代史觀”。
眾所週知,從李登輝時期開始,臺灣的歷史教科書就開始沾染“臺獨”色彩。到了陳水扁時期,“臺灣史”在島內正式獨立成冊,從而形成“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並列的局面。如今,蔡英文當局廢止了意將“撥亂反正”的課綱微調,又提出了只有臺灣史與世界史的歷史課綱,可謂是在“文化臺獨”的路上越走越遠。
自去年520以來,蔡英文當局在政治上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經濟上強推“新南向政策”,而文化方面就是不斷搞小動作進行“去中國化”。除在歷史教科書上動手腳之外,當局還大搞“去蔣介石”“去孫中山”“去孔子”、取消遙祭黃帝陵、降格鄭成功祭典等一系列“文化臺獨”活動,目的就是要臺灣人尤其是年輕人不再有中國人的認同。比起陳水扁時期正名、制憲、搞公投的“臺獨”激烈舉動,“文化臺獨”的動作看似柔軟,卻傷及肌理,因為它們的出現直接割斷了兩岸在歷史文化方面的聯結,否認大陸與臺灣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史實。比起“政治臺獨”,這種“文化臺獨”的惡劣影響更加深遠。
新課綱的本質昭然若揭,但其論述仍具有迷惑性。究其原因,就是謀求“臺獨”意識形態的當局喜歡用“多元”這個看似客觀中立的套路去“蠱惑人心”,讓人覺得類似的論述很有道理。
比如持“臺獨”史觀的歷史學者們刻意把臺灣當做一個“超然”實體,而不論是鄭成功、清政府、“國民政府”還是荷蘭、西班牙、日本,都説他們都是“外來政權”,在臺灣的管轄統治就像“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感覺。所以在這種論調下,臺灣時而被納入中國版圖,時而不是;對於中國大陸上的中央政權來説也是一種“超脫”的關係,不應該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而在文化方面的論述,親綠人士也用了類似手法,用起了“中華文化只是臺灣文化一部分”的表述,把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西班牙文化、日本文化與之並列,儼然一幅“百花齊放”的格局。
這樣的表達和論證乍看之下邏輯完整,實則漏洞百齣。如果説自古就屬於中國的臺灣只是因為歷史上某些時刻遭遇外族入侵,就可以讓自己“超脫”,把祖國和侵略政權都稱之為“外來政權”,那麼美國西部的許多州是不是可以在自己州裏的教科書寫上該州經歷“西班牙時期”“法國時期”“英國時期”“華盛頓政府時期”,而這些都是並列的政權呢?
而從臺灣內部的角度來説,如果也遵照這套“客觀中立”的説法,那麼金門、馬祖地區自古以來就隸屬於中國大陸的福建,只是因1949年兩岸分離而由臺灣當局管轄,那麼親綠人士又是否願意承認金門、馬祖的歷史特殊性,而單獨用一套觀念不一樣的歷史課本呢?恐怕這時候他們並不願意再談過去的“多元性”、而要塑造“臺灣整體的統一性”了吧。
荒謬的史觀,荒謬的論述,蔡當局之所以有這樣荒謬的舉動,目的就是為了一個荒謬的目的——讓臺灣年輕人不再有中國人和中華文化認同,造成事實上的“臺獨”。然而,這種做法最終只能是自欺欺人。
短期來看,臺灣部分年輕人會出現“史觀”和“國家認同”上的一時錯亂,也會給兩岸關係造成一定的衝擊。而長期看,民間的中華文化之根並不隨政治而動。就算是天天高喊“去中國化”的民進黨人,私下裏還是經常拜關公、拜媽祖,端午節也要組隊劃龍舟,甚至到福建去祭祖。而在網路時代,臺灣年輕人可以接收到課本以外更多的資訊,臺灣年輕人親自到大陸求學、旅遊、就業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兩岸是不是一家人,是不是屬於同一民族,有共同的血緣、歷史、文化,臺灣年輕人自有辨別能力。想靠改教科書限定他們的史觀只能是“癡人説夢”。(文/桃花島主)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