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叛逃到美國的臺灣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在美接受訪談時揭露了驚人內幕。他稱,臺灣曾計劃一旦面臨危急存亡之際,就以“經國”號戰機裝載經過小型化後的原子彈,對大陸發動攻擊。
張憲義去年在美國接受臺灣“中研院”副研究員陳儀深的訪問,訪問記錄由遠足文化公司出版成書,將於9日在臺舉行新書發表會。據臺灣《自由時報》8日報道,張憲義在這本名為《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記錄》的書中稱,當年雖然臺灣“中科院”曾明確告訴他們,在美方介入下,臺灣被迫不能研發地對地中程彈道導彈,但這不代表在研發完成核武后,臺灣就沒有能力將核武投射到中國大陸。他披露,臺灣“中科院”當年曾研究如何將原子彈小型化,以便能裝進“經國”號戰機的副油箱裏,而“我們之所以選用經國號戰機,是因為那是我們設計開發的。我們能夠自行修改作戰半徑,當時希望將作戰半徑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這樣才能有效配合核彈的射程”。張憲義還稱,臺灣當時考慮效倣“神風特攻隊”做法,利用自製的“經國”號裝載小型化原子彈發動攻擊。而所謂“神風特攻隊”的做法,就是指以沒有結婚、沒有家人的志願飛行員,在事先不知道要運載核武、只知道有一項單程任務的情況下執行任務,飛出去很可能再也回不來。
《自由時報》8日稱,為應對大陸軍力及核武威脅,臺灣曾在上世紀80年代同時進行多項軍事研發計劃,包括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核武研發計劃以及自製多功能戰機等,並已進行將原子彈小型化的相關研究。張憲義説,因為臺“中科院”的計劃已牽涉到踩到美方紅線的問題,美國知道後便決定攤牌。這也是美國在1988年派人到臺灣“中科院”核研所,強行拆除與核武發展相關的設施,並把重水式核子反應器的重水抽走,讓臺灣核武發展計劃被迫終止的關鍵原因。
資深將領對此稱,臺灣的政策是“不製造、不擁有及不使用核武”,既然沒有核武,就沒有以核武攻擊中國大陸的問題存在。民進黨“立委”羅致政稱,在臺灣邁向核子門檻的關鍵時刻,美國大動作出手摧毀臺灣核武計劃,絕對與張憲義將核武機密外泄有關,“張憲義事件是臺灣核武夢碎的因,也是果”。據了解,張憲義1988年1月叛逃到美國,是美國中情局一手策劃的,之後美方派人拆除臺灣核子研究設施,但目前臺灣軍方對張憲義通緝的時效已經結束。張憲義透露,他到美國後被安排住進華盛頓特區一處由中情局幹員保護的全安屋內;美國政府認為他們夫妻回不去了,便支付一筆額外的安家費,補償他們失去臺灣房産的損失,“但金額加起來換不到美國的一間房子”。 【環球時報記者 吳薇】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