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禮納裏部落街景
臺灣原住民是不是炎黃子孫?2015年3月26日在“立法院”的一次問答,讓臺灣“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林江義成了爭議焦點,在回答民進黨“立委”陳其邁提出的這個問題時,這位阿美族的“主委”表示:若勉強説原住民是炎黃子孫,會産生把南島與漢藏語系混在一起的感覺,“讓人見笑”,從人類學家、語言學家角度來看“是不可思議的答案”。
一年後,《環球時報》記者見到了林江義,再次提起這個話題。林江義坦承,那是他當主委之後,在“立法院”遇到的最難回答的一個問題。“這位‘立法委員’應該是故意消遣馬英九,因為馬先生之前曾説過‘臺灣的鄉親絕大多數都是炎黃子孫’,所以這名‘立委’就專門挑這樣的問題來問。結果媒體登得很大,很不好意思,還好第二天開會馬英九沒有問我(笑),我只是回答一件事實。”
林江義的困擾也側面反映了臺灣原住民的尷尬處境,這是一個樂天派的族群,卻又不得不面對火藥味十足的臺灣藍綠紛爭,在過去的幾十年,經歷了日治、國民黨遷臺以及臺灣解嚴之後,這個54萬人的族群境遇如何?他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榮辱悲歡乃至未來的兩岸關係?近日,記者與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一起走訪了臺灣原住民部落,試圖揭開那隱藏在“高山平埔”中的的秘密。
“漢人削尖腦袋想當原住民”
從機場開往臺北市區的計程車上,漢族司機陳女士眉飛色舞地向《環球時報》記者表達著自己對原住民群體的喜愛:“我真的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原住民很灑脫,今天賺100塊,為開心就花掉80塊,大不了明天吃得差一點嘛!他們還很會唱歌,阿妹啦、張震岳啦,去大陸參加綜藝節目的歌手很多都是原住民!我都在想,是不是因為他們住在山裏,污染比較少,所以嗓音才好?”
陳司機的想法很有趣,不過,雖然大陸習慣統稱臺灣少數民族為“高山族”,但原住民並不只是住在山區。日本學者土田滋曾以語言作為主要的判準,將臺灣的原住民族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近幾十年,原居於臺灣北部和西部平原的平埔族已漸漸融入城市。1996年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後,開始對原住民重新認定,截至2014年5月,臺灣當局已經完成認定16個族群。
想要深入體味這16個民族並非易事,為了對原住民概況有大致了解,記者來到位於屏東縣隘寮溪上游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這個園區佔地82.65公頃,主要展現泰雅、賽夏、布農、鄒、魯凱、卑南、排灣、阿美及雅美等九族聚落的生活原貌,是臺灣規模最大,山地文物最豐富的野外博物館。
園區中最能反映原住民奔放性格的是360度環繞的歌舞場,年輕的原住民演員們會教授原住民舞蹈,並邀請觀眾加入。記者了解到,這些青年人多為排灣族,來自附近的村落,一名演員告訴記者,能在家鄉向各地的遊客展示自己民族的舞蹈,很滿足。
與此同時,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下山,融入城市。屏東原住民資訊協會常務理事盧志良説,因為地處偏遠,所以之前原住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直到現在,原住民大學生的比率還是比都會區要低。“四五十歲的人,大多數還是從事勞力的工作,年輕人的狀況會好一點,可能會從事行政工作,不過原住民從商、從醫以及從事法律行業的人還是比較少,即使是年輕人,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軍警職業,因為在體能上,原住民比較能夠適應。”
為了改善原住民狀況,臺灣也有很多政策照顧,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林江義表示,以參政比例來講,原住民佔臺灣總人口的2.33%,但參政比達到了5.6%,而漢人卻只有約0.04%。“三四十年前,我們走出來怕被人認出是原住民,會被人看不起,但現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問題不是原住民要放棄自己的身份,而是很多漢人削尖了腦袋想當原住民。”
當然,原住民的身份確認也有很嚴格的規定,盧志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首先需要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是原住民,“如果父親是原住民,那麼就會直接確定原住民身份,如果是母親原住民,就可以根據個人意願來選擇,需要從母姓。但如果只是説我的某個祖先是原住民的話,由於沒有戶口的登記,因此就不能認定你是原住民。”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蔡英文在選舉前曾説自己祖母是原住民。”林江義幽默地表示,“如果可以追溯這麼深的話,那臺灣沒有人不是原住民了。”
原住民對災後重建態度複雜
記者此行的重點是禮納裏部落,于印象中原住民儉樸落後的居住環境截然不同,這裡均是嶄新的二層小樓民居,街面整潔,家家門前都種上鮮花,更像是都市郊外的別墅區。
這裡為什麼這樣新?記者了解到,這和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有很大關係,那場風災幾乎把附近的瑪家鄉瑪家村、霧臺鄉好茶村及三地門鄉大社村摧毀。三村的災民遷至瑪家農場這邊的永久屋裏,這裡結合了魯凱族和排灣族,取名為“禮納裏”,意指“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屏東禮納裏産業發展協會總幹事王雅馨表示,這些永久屋最大程度確保了舒適性、美觀和原住民傳統的平衡。“這些房子看起來有點像,但又不太一樣,房子剛建好時,其實設計公司只做了70%,留下30%的空白給居民自己去完成。原民會補助每戶十萬元(新台幣),自行裝修家屋外墻圖騰裝飾,所以原住民會覺得這是‘自己的房子’,更有歸屬感。”
在禮納裏,考慮到魯凱與排灣之間文化差異,設計單位利用大馬路來做部落“界線”。“脫鞋子的好茶部落”就在馬路的另一邊,好茶一詞意為“雲豹的傳人”,之所以叫“脫鞋子”,是因為按照部落禮儀,進入別人家房間前廳時一定要脫掉鞋子,否則就是失禮的表現。
在一戶漂亮的民居前,王雅馨讓記者辨認這家有何特殊之處,記者很快注意到,這家門口右側有馬英九的簽名。“馬先生在災後連續兩年來視察重建,就住在這家,一天早上起來他感覺這裡風景和小木屋都很美,就給禮納裏取了一個有趣的別名‘臺灣的普羅旺斯’。”
記者突然記起來,馬英九當年這番“普羅旺斯”的話一齣,有些災民聽了很不舒服,更引發了網友及綠營的撻伐:“與‘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有何兩樣?”這也成為了馬英九“説錯話”的典型案例。
原住民更喜歡現在漂亮的永久屋還是過去山上的住所?在王雅馨看來,還是喜歡山上多一點,“對原住民來講,家不只是家務的空間,還包括田園、獵區以及鄰里關係的融洽。舉個例子,以前大家可以互換物品,但來到這裡後,很多東西都需要用金錢來交易了。6年來,很多人開始更顧自己的生計,而不太關注部落裏的事情了。生活水準上升了,但舒適感下降了。”
“兩岸統一要從少數民族開始!”
王雅馨告訴記者,禮納裏的災後永久屋在爭取民意方面“有得有失”。幾十年來,國民黨也在這樣的“得失”裏,失去了相當比例的原住民選票。臺“總統府國策顧問”、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前主委華加志向記者描述了這樣的趨勢:“在臺灣解嚴以前,原住民中支援國民黨的與支援‘黨外’的人數大概9:1,慢慢地這個比率就被拉近了,到上一次縣市長的選舉,大概是7:3,2016年初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比率又到了6:4。民進黨上臺後可能會繼續經營,將來拉平也不一定。”
然而情況並不是完全悲觀的,2009年臺灣“八八風災”,大陸與港澳地區捐資近40億元新台幣。走訪原住民學生佔相當比例的大仁科技大學時,記者不止一次聽到了師生們對大陸及港澳同胞對他們的幫助,近年來,大仁科技大學還多次參加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舉辦的“中華民族文化周”活動。
一名原住民學生曾多次到大陸交流訪問,他對大陸的印象轉變非常明顯:“第一次聽説要去大陸交流時,有種恐懼感,因為聽人説那裏很落後,親眼看到之後,才發現我們的認識是多麼有偏差。我已經決定,畢業後去大陸找工作。”
“其實在臺灣,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以及外省人這四大族群,外省人是最向心於大陸,僅次於外省人的就是原住民,因為原住民接受國民黨的照顧很多。”華加志還拿更早的日治時期來做比較:“臺灣光復前,原住民小孩都沒有鞋子穿,衣服也嚴重不足,我都七八歲了,還在穿羊皮。”
“大陸游客越來越喜歡原住民地區當作旅遊目的地。”現任原民會主委林江義講了引發眾人哄笑的細節:“他們可能來自內地,很少看海,所以很喜歡在花蓮海岸上撿漂亮的石頭,放到行李箱,結果要回大陸的時候都被我們的海關攔下了,幾個月以後,在桃源機場留下的石頭有好幾箱,然後用卡車再送回到花蓮!”
而對於記者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令他感到為難的問題,林江義是這樣回答的:“炎帝和皇帝是約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兩個很大的部族領袖。而臺灣的原住民居住在這個島嶼,最短也是六七千年之前的事情。如果説‘炎帝和皇帝是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就好像説‘在座的各位是秦始皇的祖先’一樣,邏輯上講不通。但無論是漢藏語系的民族還是南島語系的民族,都應該懷著一顆寬容與互相尊重的心。”因為還在任上,林江義的回答盡可能做到小心翼翼。不過,他透露自己在520以後不會再繼續擔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不是因為政治因素,個人想法而已。”
與林江義的謹慎不同,華加志的態度非常堅決:“兩岸統一要從少數民族開始!”這句話他在二十多年前曾跟萬里委員長説過:“一次,在南寧舉辦全國民族運動會,萬里委員長中午特別請我們臺灣團吃飯,我就坐在他右邊,我們唱《高山青》、《我們都是一家人》,還在一起跳舞,我就講‘報告委員長,看樣子,兩岸統一要我們山地同胞和少數民族先來。’大家聽了都很贊同,萬里先生也非常高興。”【環球時報赴屏東特派記者 范淩志】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