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六台灣“大選”即將投票,除了正副“總統”候選人的激烈競爭,還有18個政黨爭取政黨票、28個政黨拼搶“立法院”入場券。“參選大爆炸”,一名臺灣“中選會”官員如此評價趁勢而起的小黨參選熱潮。有島內媒體稱,“此次選戰儼然進入小黨紛立的戰國時代”。傳統的藍綠政黨已感到挑戰,國民黨和民進黨“大選”候選人連日來紛紛呼籲“集中投票,不要分票給小黨”。
據臺灣“中央廣播電臺”12日報道,這次“大選”雖是三強鼎立,不少評論都認為最後還是藍綠對決局面;不過,不分區“立委”選舉比“總統大選”更多元,除國民黨及民進黨參選之外,還有親民黨、新黨、民國黨、“臺聯黨”“時代力量”“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共18個政黨投入選戰。《聯合報》稱,算上區域“立委”,這次共有28個政黨派出候選人競爭“立委”席位。
小黨紛紛參選,讓“烽火連天”“群雄並起”等詞頻頻登上島內媒體版面,《聯合報》稱之為“第三勢力崛起”。其中聲勢最旺的“時代力量”甚至被傳選後將躍升為第三大黨。據了解,臺灣“立委”分為區域和不分區,前者候選人需要到選區跑選舉,後者與選民投的政黨票有關。此次“大選”,臺灣民眾需要投三張票,分別是正副領導人、分區“立委”以及政黨票,政黨票得票率高於5%的各黨將按照比例得到不分區“立委”席位。由於小黨聲勢看漲,原來的大黨擔心政黨票被瓜分。
臺灣今日新聞網12日稱,“太陽花學運”催生出的“時代力量”,獲得不少島內年輕人的支援,民進黨當初希望與之合作,爭取更多年輕人支援。蔡英文曾為多名“時代力量”區域“立委”參選人站臺。但據臺灣《聯合報》11日報道,民進黨發現,支援蔡英文的選民中約有3成會把政黨票投給“時代力量”,民進黨被迫將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從原預估的16席下修到12、13席。
對於可能出現的“分裂投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上週末的造勢場合呼籲支援者集中選票,讓民進黨“國會”過半,加速改革;蔡英文的搭檔陳建仁也催促選民別投給小黨,“因為他們不會超過5%,進不了立法院”。
島內媒體人黃國梁分析稱,民進黨發現,“時代力量”這群人不是側翼,而是要分享權力的新政治勢力。在統“獨”的光譜上,“時代力量”與民進黨並無區別,只是他們可能更激進,擁有某種更特別的魅力,象徵某些新穎創意的感覺。蔡英文雖然民調不錯,但民進黨卻流露出老態。《中國時報》12日稱,時間倒回6個月,民進黨絕對想不到,當時與“時代力量”合作的選戰策略,會在選前最後關頭,意外發酵成反蝕自己政黨票的伏筆。
國民黨也面臨同樣的困境。臺灣“中央廣播電臺”稱,國民黨“換柱”風波後,有多位退役將領對國民黨表達不滿,更有退役將領疾呼,若無法接受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可以轉投新黨。《中國時報》報道稱,面對新黨、親民黨等“小藍”瓜分票源,國民黨全力防堵棄保效應發酵;但國民黨輔選幹部坦言,橘子(指親民黨)變綠,要操作“棄親保國”或“棄宋保朱”,國民黨的應對策略上沒有太大問題。但新黨一向是國民黨的“友軍”,如何不撕破臉,又能嚴防“棄國保新”,確實相當棘手,陷入兩難。
臺灣《中央日報》12日評論稱,今年的選舉呈現出“戰國時代”局面,除了傳統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黨、以及親民黨、新黨、“臺聯黨”三小黨外,還出現了民國黨、“時代力量”等。這些新興政黨,可不是陪襯的花瓶,都有相當的社會基礎。這個變化産生了有趣的政黨競合現象。這次選舉有三組政黨競合:民進黨與“時代力量”“綠社聯盟”是新舊競合,彼此在“總統票”上合作,在政黨票上競爭,目的是使蔡英文的票衝高,而政黨票則各憑本事。親民黨與民國黨,也是新舊競合。宋楚瑜本來是過氣的政治人物,但因找了有相當群眾的民國黨,可以説是三組競合中獲利最高的一組。第三組競合是國民黨與新黨,屬於舊舊競合,結果能創造的價值有限,可以説是三組中成績排末者。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1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説,臺灣新興政黨空前增加,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臺灣公民運動很活躍,很多新興政黨都是在“太陽花學運”後成立的,像“時代力量”等;另一方面,2014年柯文哲以無黨籍身份贏得臺北市長選舉,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更多人參政。至於新興政黨崛起對島內政治生態的影響,王建民預測,1月16日選舉後,民進黨很可能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國民黨為第二大黨,但第三大黨到底是親民黨還是“時代力量”仍有懸念。王建民認為,新興政黨對選舉衝擊最大的政黨票,民進黨可能會被瓜分出去一些,但總體看所受的影響不會太大。未來臺灣的政治格局可能從藍綠兩大黨之爭,變為“一黨獨大,多黨並存”,由於新興政黨偏綠的較多,國民黨面臨的挑戰相當大。新興政黨雖然會在經濟和社會政策上與民進黨互相配合,但也會牽制民進黨對兩岸政策的調整。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 環球時報記者 吳薇】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