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選舉第二場“總統”候選人辯論會,朱立倫、蔡英文、宋楚瑜三強仍形成了綿密的火網交織,候選人皆想拿出絕活來累積勝選本錢或求逆轉勝。然以這次總體表現來看,朱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
首先,朱民調落後。作為一位挑戰者,他仍是以攻擊策略為基礎,但這次明顯調整火力,將相當的時間比例用來陳述“戰略三策”這主打議題,特別是加薪帶動經濟成長的可能邏輯。從第一次辯論會的提出,到第二次政見會的鋪陳內容,再在這次辯論會更藉工商團體大佬的支援來突顯可行性,用以回擊蔡英文的質疑,朱立倫不僅形塑了攻守兼具的格局,也展現了向中産階級與勞工拓票的企圖心。相對於蔡英文作為領先者,仍將相當的時間用在攻擊馬“政府”及朱的政績,明顯擠壓陳述政見可行度的空間來看,朱的戰略確實比蔡要高明。
其次,就交互攻防來説,朱針對蔡提出的質疑或批評,多能有效化解。如對於蔡質疑國民黨特定候選人競選餐會有賄選之虞,朱嚴批蔡雖學法律但未審先判,絲毫沒讓蔡攻堅得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朱拿歐美先進國家現今都重視加薪創造成長,同時許多國際大師級的專業人士也向奧巴馬建議此道來促進經濟等具體例證,來反擊蔡英文的酸言酸語。朱的適切回應正突顯了其反應靈敏及具專業性,正對比了蔡的專業不足與格局不大。
再者,蔡在回答問題時,仍會一定比例地批馬及朱,問題回應便不週延。更甚者,她會利用回答剩下的時間反問朱其他問題,這戰術操作未免太不重視選民。
最後,朱在結辯部分論述清楚,他先質疑蔡及宋都在陳述過去種種,而自己則藉規劃未來來呼應自己的相對年輕及建構未來感,希望吸納年輕族群;其次,他以臺灣的棒球及民歌來創造與廣大臺灣人的共鳴,這招比蔡用臺灣“戒嚴”時期音樂家的故事僅能穩固綠軍基本盤要高明得多。最後以強化治理政績及政見可行度,同時呼應“One Taiwan”(注:臺灣只有一個)的競選主軸來做收尾,亦頗能讓觀眾選民清楚掌握重點,了解內涵,算是一場頗成功的政見辯論行銷。(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鈕則勳)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