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12月9日訊 “海峽兩岸貨物貿易協議”公聽會今天(9日)在臺“立法院”召開,與會民間業者多希望貨貿快簽訂,但學者持懷疑態度。臺當局“經濟部長”鄧振中表示,沒人説簽貨貿臺灣經濟就會好,這只是提升競爭力的一環。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李貴敏、國民黨籍“立委”邱文彥,上午在“立法院”舉辦“海峽兩岸貨物貿易協議”公聽會,邀請鄧振中、“農委會”主委陳保基、“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及民間業者、學者與會座談。
臺灣區石化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寶郎表示,臺灣地區石化産品有70%是外銷,其中60%銷往大陸。但隨著日韓東盟與中國大陸簽訂自由貿易協議(FTA)免關稅後,6.5%的關稅將影響臺灣石化産品外銷競爭力,希望貨貿協議能趕快簽定,搶回臺灣石化工業的外銷市場。
但淡江大學商管學院教授蔡明芳則認為,臺灣的廠商去到大陸不是為了市場,而是設置工廠,導致“紅色供應鏈”對臺灣的替代性一直在提高,臺灣地區跟大陸沒有分工基礎,只有競爭基礎,難道簽了貨貿協議就不會被替代?他不反對貨貿協議,但當局應該要説清楚。
對此,臺“經濟部”工業局長吳明機回應指出,“經濟部”積極進行貨貿協議談判,最主要目的就是讓産業根留臺灣,因為如果有一個好的貿易環境,産業才可以留在臺灣安身立命,整個貨貿談判結構裏面,高科技業只有面板一項,大部分都是中南部傳統的中小企業。
吳明機表示,中國大陸市場關稅高,中小企業産品賣不進去,只好外移到大陸,産生替代;若關稅降低,中小企業就可以留在臺灣發展,減緩外移速度,相對來説也減緩供應鏈的替代。
鄧振中説,沒有人説過貨貿協議簽了,臺灣經濟就救起來了,“要救臺灣經濟要做的事太多了”,為了提升競爭力,都在推動生産4.0的運動,貨貿協議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假如每個環節都能做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台灣網 于斯文)
[ 責任編輯:于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