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球友問我:“為什麼馬英九被罵得這麼慘?他做錯了什麼?”這個問題,大概代表了許多大陸朋友的疑惑。
5月20日是馬英九就職6週年。我們都記得,他2008年大勝謝長廷那會兒,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萬人迷”,恨不得比今天的都教授還紅。可是現在,他的支援率是9%,比陳水扁貪腐案爆發被“十月圍城”時還低一半。
要犯多少錯,才可以把“萬人迷”變成“9%”?不像陳水扁,馬英九以清廉自律出名,他改善兩岸關係,一心改革國民黨的派系和黑金政治,在他身上,找不出明顯的污點。那麼,問題在哪?
必須從頭説起。首次當選時,頭戴明星光環的“小馬哥”,得票率近六成,形勢實在太好,所以他犯下了第一個錯誤:立志要當“全民總統”。這個錯誤提綱挈領,貫穿往後的6年,可説是導致今天局面的罪魁禍首。
臺灣的藍綠基本盤,大致是藍六綠四。本來,馬英九隻要鞏固好藍色票倉,就可以高枕無憂。但是,他決定發揮個人魅力,把綠營也爭取過來。藍綠之間最大的爭議,在於兩岸關係。馬英九上任後,給主管兩岸事務的陸委會設了一個主委,這個主委來自深綠的“臺聯黨”。這是馬英九顯示自己“共主”決心的重要一步,這一步沒有讓綠營開心,卻狠狠得罪了藍營。
不只是陸委會,在臺灣當局各級部門,許多綠營官員也保住了位置。馬英九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很多在選舉時幫他出力的人,最後並沒得到相應的報酬;而支援他的藍營團體,後來也得不到政策傾斜,反而跟過去一樣,繼續受到綠營官員的刁難。
馬英九這麼做,除了他藍綠通吃的美好願望之外,或許還出於降低族群撕裂、藍綠對抗的理想,但6年後,骨感的現實告訴我們:臺灣的藍綠對立未有絲毫緩和,而馬英九不但沒有爭取到綠營青眼,反而失去了藍營眷顧。
蔣經國評價馬英九是“沒有缺陷的年輕人”。出身世家,品學兼優,英俊儒雅,從小到大,馬英九都是集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天之驕子,他習慣了讚美,而不容許有批評存在。今天的9%支援率,從深層看,正是源於他“沒有缺陷”這個最大的缺陷。
因為沒有缺陷,所以馬英九認為綠營也應該喜歡他;因為容不得批評,所以臺灣媒體一罵,綠營民眾一上街,政策就得快速轉向;因為萬千寵愛在一身,所以習慣於支援者的付出,而忽略其訴求。
陳水扁曾經對藍營民眾説,大海沒加蓋,覺得大陸好你就游過去;法國前總統薩克齊可以在街頭和民眾對罵;而馬英九絕不會這麼做。他保持君子之風,對綠營不出惡言,保持“聞過則喜”;對藍營不護短,有時甚至“大義滅親”。2012年,在民進黨的壓力之下,馬當局調低軍公教的優厚待遇,而受到波及的多數軍公教人員,正是鐵桿藍營。
在臺灣,當局被罵一點都不稀奇,無論什麼政策,只要是藍營推的,綠營一定會罵。但是馬當局的現狀是,什麼政策都只有罵聲,支援的聲音稀薄到聽不見,究其原因,恐怕還在於藍營支援者覺得受傷,決定不再出聲,甚至跟著罵。當年臺灣經濟不好,還有人説“肚子扁扁,也要阿扁”,陳水扁再貪腐,還有鐵桿粉絲守在牢門外;而馬英九雖有兩岸政績和清廉招牌撐腰,粉絲們卻早已銷聲匿跡。
現代政治行銷,賣的是認同,而非形象。馬英九的支援度節節下降,恐怕正是因為太在意完美形象,想要兩面示好,卻忘了最初的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是個折衷産物——“不統”打頭,意在討好綠營。和稀泥的新“三不”,無法讓藍營支援者挺起腰桿,説一聲“就要小馬哥”。(文/黑白自在)
[ 責任編輯:王思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