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
整個東亞要培養創新人才都很難
談到中國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時,劉遵義表示差距很難量化,但20年內中國應該會有世界一流大學。他認為,培養創新人才不僅是中國高校面臨的難題,也是整個東亞面臨的困惑,這與中西方文化差異有關。
整個東亞培養創新人才很難
“營造創新人才成長環境”是本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的熱門議題。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尊師重道是個悠久傳統,學生尊重權威,課堂上對教授觀點不敢有異議,100%相信老師。在這種學術氛圍下,何來創新。“愛因斯坦如果不是懷疑牛頓的觀點,挑戰權威,也不會有創新。”劉遵義説,受文化差異的影響,中國大學培養創新人才比西方更困難。“如果一個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都不敢質疑老師,你怎麼能指望他到大學能質疑老師,挑戰權威?”
“我不敢説香港中文大學創新氛圍很濃,我們在積極營造這樣的環境。”劉遵義説,在中文大學有很獨特的書院制度,中文大學有四個書院:崇基、新亞、聯合、逸夫書院。學生入校後,除了選擇不同專業外,還要選擇自己的書院。所有老師也都隸屬於某個書院。主要進行通識教育,包括中國哲學、法國音樂等。所有本科生都會在這個書院裏面,甚至吃飯都在一起,三四年下來,大家成為好朋友,跟老師非常熟悉。這種模式非常受學生歡迎。
18歲就決定讀什麼專業太早了
在填報志願方面,劉遵義認為,其實18歲就要讓學生來決定讀什麼專業,未來從事什麼工作,的確太難了。很多學生、家長對專業的概念很模糊,比如有的學生聽從建議選了醫科,結果看到流血會暈倒。高校應該建立彈性機制,讓學生可以更換專業,學生應選擇最喜歡的事來做,如果做喜歡的事那會是一種享受,而家長則應充分尊重孩子。
康橋大學副校長尹 萊斯裏:
一流高校兩方面缺一不可
已經走過八個多世紀的康橋大學最青睞什麼樣的中國學生?康橋大學副校長尹 萊斯裏昨天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給出了答案:有潛力的學生。
挖掘有潛力的學生
康橋大學更需要學生有專業學習能力。尹 萊斯裏透露,康橋大學在錄取學生時,最看重的是學生的潛力,“面試中,考官可能會採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確定學生是否有潛力。”中國培養出來的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把握相對牢固,因此中國學生在國內的在校成績,也將被列為選擇時的重要標準。康橋會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同時盡可能地向他們提供良好穩定的環境,以便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潛力。而康橋大學錄取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程式有所不同,研究生能否被錄取,最關鍵要看導師,最好能夠先明確你準備跟哪個導師,他認為你適合他的團隊,才是最重要的。
一流高校包括兩方面
談到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一話題時,尹 萊斯裏副校長認為世界一流大學不能太多,多了肯定稱不上一流了,中國完全有希望發展世界一流大學。他表示,建設一流大學首先表現在強大的科研競爭上,需要充足的科研經費,有一流的科研;其次,不僅是科研一流,教育一流不可或缺,且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中國的大學無論是教育體制還是如何發現真正有才華的學生方面都有非常驚人的變化。至於現在的中國大學,應該有更多的大學成為研究帶頭人,同時還應該有能接納大量學生的教育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