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校長:中國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還需20年

時間:2010-05-03 08:46   來源:揚子晚報

  

  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

  中國需要敢挑戰權威的學生

  和耶魯不同的是,牛津大學並未採取通識教育,他認為,各國應根據國情來採取自己的教育方式,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使學生可以分析問題,有思辯的能力,而中國最缺的就是敢挑戰權威的學生。

  是否敢挑戰權威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不同

  漢密爾頓説,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作為一個科學家,也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學生在我的博士生項目裏面學習,他們非常優秀。因此從教育的結果來説,我覺得東西方之間並沒有太多的差別。如果要説到差異,在我看來最大的差異,是中國的學生缺乏自主的思維和創造性的思維,缺乏挑戰學術權威的勇氣。這也是我們要做的工作,要鼓勵中國的學生成為更加主動的研究者、挑戰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和傾聽者。不過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中國學生也在發生變化,3月份,我來到北京,在北大和清華做了一些講座,一些非常年輕的中國學生問了一些非常難的問題,對我進行了挑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變化,我們也希望這種變化能夠持續下去,慢慢形成一種習慣。

  英國採取的不是通識而是專業教育

  漢密爾頓説,在大學我們是通過課程來提高學生的才能,就像剛才前一位校長所説的,我們教育的目標,特別是一些名校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就是使學生可以分析問題,有思辯的能力,不同的國家,有不同辦法,比如在美國有很多的大學開展通識教育。英國則形成鮮明對比,採取的是專業化教育。英國的中等教育本身就非常專業化,到了高等教育也是非常專業化的。在牛津大學我們的本科生參加一些獨立的學習、研究、講座,我們有一些每週幾個小時的一對一或一對二教學。可以説,這些學生面對挑戰的時候,已經無處可藏了,必須要直接面對一些問題。同時,使得學習有自我學習、自我激勵的習慣。牛津大學導師制的一個結果,就是在學生接受教育的同時會挑戰導師的解讀。可以發現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教育做法都存在著,顯然我們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但有一點共性,就是我們都應該把人才當做最重要的資源,並且不斷反思如何更好支援他們的發展。

  

  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

  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最快還要20年

  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到底在哪?斯坦福大學校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中國高校應該從數量擴張發展到品質建設上來,而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最快需20年。

  現在到了中國大學重視品質建設的時候

  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認為,中國目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這個説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引起了激烈的討論。約翰漢尼斯認為,當前中國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在我看來主要是在品質建設上。在過去的20—30年間,中國大學更注重的是學生數量的擴張上,現在則已經到了重視品質的時候了。世界上只有少數一些大學能夠成為頂級大學,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大約快則20年,慢則50年。在這一點上,斯坦福大學發展的例子可供借鑒,在20世紀50年代時,斯坦福並不是世界知名高校,而20年後她已躋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充分利用政府的資源和支援。二是重點發展工程、電腦、軟體和醫藥等學科。三是建設矽谷,與企業之間建立特殊聯繫。

  給中國大學“挑兩點刺”

  如果要給當前中國大學“挑刺”的話,漢尼斯認為主要有兩點:第一是課程設置中,講座式為主,而小組討論的方式很少,這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收穫。在斯坦福也有不少中國學生,他們剛來的時候,不敢提問不敢質疑,但看到身邊的其他同學經常挑戰老師,自己也慢慢在改變。第二點,中國高校讓學生選擇專業的時間太早了。學生在18歲的時候,還不了解大學課程,更談不上感興趣,這時候就讓他們選擇專業,並灌輸就業的觀念,這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在我看來,本科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讓他在未來的20年到30年中,獲得整個人生的基礎。當然也有不少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目的的職業學校,這就另當別論了。

  卓越的大學也不可能事事完美

  漢尼斯認為,卓越是大學的一個核心的價值觀,希望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實現卓越。但在每個領域都很完美,又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所以關鍵的就是要找到重點,這個原則在每個國家都可以使用。比如在斯坦福也有這樣的情況,以前也有過護士及建築學方面的項目,但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就把這些項目都關閉了,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把它們做好。還有一種可能性,在某一個領域,你沒法做到一流,但是又覺得在這個領域我必須做下去,這個時候就要針對那個領域建立一些新的策略,對它進行重造重建,可能需要新的領導,然後有一個非常好的戰略規劃,這才能夠去保證我們所做的所有投資和資源不會被浪費。

編輯:馬豐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