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時的重要講話,為繼續鍥而不捨、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了理念上的昇華、實踐上的開拓、方向上的指引。
信仰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問題。一個人的信仰,決定了他的全部行為。一個民族的信仰,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未來。有人説,“中國人沒有信仰,而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用這種錯誤的觀念來觀察中國人,註定是錯上加錯。在這些人心裏,大抵是用宗教以偏概全了信仰。誠然,很多中國人不關心宗教,但心中的信仰千百年來一直有著豐厚的土壤,這個信仰浸潤在血脈中,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馮友蘭曾把中國人的信仰歸結為一種“超道德價值”,認為這種價值並不限于宗教,在中國人那裏,更多的乃是一種哲學。的確,中華民族有那麼一盞明燈,它照亮了民族的精神旨趣,人生追求。人們正是秉持心中的信念,去做人做事,去實現境界的不斷提升。這正是中國人的信仰。千百年來,正是在共同信仰的燭照下,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歷經磨難而不倒,成為在世界上巍然屹立的偉大民族。
在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的大勢下,今天的中華民族迎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今天的社會主義中國站在了至關重要的歷史方位。在這樣的大勢下,我們要實現一代代人的夙願,實現億萬人民的夢想,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信仰的支撐,更需要增厚信仰的土壤。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讓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閃亮”。
信仰是什麼?它決非不食人間煙火的沒有現實生命力的東西,而是存在於人民的生活實踐中,存在於民族前行的步伐裏。古人千百年來的生活智慧、文脈基因是我們的信仰,今人在開拓實踐中得到的正確的、規律性的價值認知也是信仰。在這個意義上説,信仰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不斷建構、不斷完善的生命體,惟此才能為我們的前行不斷指引正確之路。
對於每個個體而言,信仰並非天生而有,也並非生而堅定。信仰需要建樹,也需要時時校正方不至迷失。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説,信仰的建樹,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惟有讓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信仰堅定起來,才能“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中國人民也才能以與一個走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相匹配的精神風貌傲立於世,贏得世人的尊重和欽佩。
必須認識到,在人的頭腦裏搞建設,決不是現實世界搞建設那種範式。沒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法,沒有紮根實踐、富有生命力的價值理念,頭腦中的建設搞不起來。那種自己都不信的傳授,那種強硬灌輸式的説教,都只是自欺欺人。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容和載體,改進方式和方法”“緊緊圍繞促進人民福祉來進行,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正如劉雲山同志所言“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的是理想信念,建設的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是文明風尚,最需要虛功實做、最忌流於形式,要大興求實、務實、落實之風”,惟有虛功實做、做到細處、小處、實處,精神文明的種子才會不斷生根,人民信仰才會更加堅定不移。
當信仰內化於心裏、貫注于行中,“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13億人民的中國夢,就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擋。(國平)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