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的人表示投資消費會參考國家統計數據
好的統計數據應具備哪些特徵:81.8%的人首選“真實可信”
漫畫:李曉宜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在《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稱,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較上一年同比上漲1.5%。隨後,國土資源部下屬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全國城市地價監測組發佈的研究報告卻顯示,2009年我國住宅均價上漲了25.1%。兩部門的統計數據“打架”,引發公眾熱議。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進行的相關調查(2581人參與)顯示,54.6%的人認為,當下發佈的統計數據普遍缺少相應解釋。而當統計口徑不一致時,“缺少解釋”的數據不僅令人費解,還容易導致公眾誤讀。
“很多數據在發佈時沒有任何解釋和説明,難免會引起誤讀”
調查中,對於“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較上一年同比上漲1.5%”這句話,受訪者給出了不同版本的“解讀”。39.2%的人覺得,這句話中的“大中城市”,指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25.6%的人則認為,“大中城市”僅指直轄市和省會城市。35.6%的人覺得,“房屋”包括市區和郊區住宅;15.7%的人則認為,“房屋”僅指市區住宅。對於“同比”的説法,40.6%的人認為是指與上年同月價格的比較;9.6%的人則表示“是指本月與上月價格的比較”。有35.7%的人坦言,“我不太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武漢某廣告公司職員吳博,原計劃在今年圓自己的住房夢,因此非常關注各類房價資訊。當他在今年2月看到“上漲1.5%”的數據時,著實感到驚訝。“我上個月看中一個樓盤,價格是5000多元一平方米,但這月去交定金時,發現價格已經飆升到逼近8000元了。”為此,吳博搜尋了各種資料,希望能對這句話進行正確解讀。
“原來‘同比’是指歷史同期比較,比如2010年2月與2009年2月的比較。而我感受到的其實是‘環比’,像2010年2月和2010年1月的比較。”吳博説,最近這一個月房價確實存在很大變化,直觀感受就是飆升。但2010年1月較去年1月的“同比”,其實變化沒那麼大。
“全國70個大中城市裏面有金華嗎?”浙江金華市民王勝,在看到這一數據時,特意通過“百度知道”發帖詢問這一問題。王勝覺得,“很多數據在發佈時沒有任何解釋和説明,難免會引起誤讀。如果再離自己的生活感受相差很遠,當然會讓大家覺得缺乏公信力。”
本次調查中,受訪者還評出當前統計數據普遍存在的問題,排在前三名的分別是“部分數據公信力不夠”(65.5%)、“數據背後的採集計算過程不透明”(62.9%)和“只公佈數據,缺少相應解釋”(54.6%)。
此外,47.7%的人認為,當下統計數據中缺乏數據的審核及事後問責等保障機制;43.1%的人表示統計數據經常變動,可信度不高;36.5%的人認為統計數據的公開程度還不夠。值得注意的是,33.6%的人認為,一些數據表述過於專業,普通人看不懂。
“通常越是與熱點相關的數據,越容易有爭議。但首先應該肯定,並不是所有數據都有問題,我們不能把責任都推到統計部門身上。”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統計調查技術研究所所長金勇進表示,統計局的數據往往由地方提供,在當前考核體系中,地方政績恰恰與這些數字密切相關。“雖然《統計法》中有關於數據檢查監督的規定,但這些規定只停留在文字上,‘誰去做’是個大問題。”
重慶師範大學研究生劉紅艷(化名)認為,我們不能因為部分統計數據不符合一些人的經驗判斷,就否認這些數據的真實性。“畢竟人與人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不能因為輿論壓力而刻意回避問題,甚至製造一些‘民心所向的數據’。這樣做就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