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僵化 中國經濟體制不斷創新
不久前,全聚德烤鴨店出爐了這家百家老店的第1.48億隻烤鴨。
“你能想到我們還有一天只賣出一塊鴨血,只掙兩分錢的時候嗎?”據全聚德集團董事長姜俊賢介紹,解放前全聚德和中國大部分企業一樣歷經戰亂、慘澹經營。
公私合營後,全聚德作為國營企業在政府支援下重獲生機。改革開放後,全聚德先是通過連鎖經營將門店數量發展到目前的80多家,接著完成了對倣膳飯莊等的收購,並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全聚德的發展折射了60年來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之初,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進行的大規模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我們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巨大轉變。”高尚全説。
“各類市場主體充分發育,國有經濟控制力顯著提升,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齊頭並進、共同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良好局面。”工商總局個體私營經濟監管司負責人説。
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變化相類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從1952年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到1998年更名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再到如今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勾勒出中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軌跡。
新中國成立初期,高度的計劃經濟體制發揮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使中國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工業基礎初步建立。在此後數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我們對計劃和市場關係的認識不斷進步和深化,最終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觀點,把市場經濟寫在了社會主義的旗幟上。
目前,我國98%以上的商品、95%以上的生産資料産品價格已由市場決定。
經濟體制的變革讓百姓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
1979年8月,蛇口工業區600米長的順港式碼頭破土動工。起初幹多幹少一個樣,每人每天只能運二三十車泥。為加快進度,工地規定超過定額者每車勵獎4分錢,每人每個工作日能運八九十車泥。結果,碼頭提前一個月竣工。
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內,分配上的平均主義盛行,嚴重影響了人們積極性的發揮。改革開放後,我國收入分配體制出現了實質性變化,不僅實現了按勞分配,而且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參與分配。一部分人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先富了起來。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相比,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了約60倍。
縱觀6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巨大跨越,高尚全指出:“中國走向市場經濟,這不是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選擇,而是在探索和解決社會主義實踐中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與矛盾的過程中逐步演進的結果。”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制度,不僅讓中國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還讓中國與有著不同經濟制度的國家開展經濟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成就。”埃及人民議會議長艾哈邁德 法特希 蘇魯爾説。
60年,彈指一揮間。但正是在這60年間,中國為人類社會演繹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巨大變遷,走過了其他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造就了令世界矚目的“東方奇跡”。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莊嚴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句話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貼近現實。”古巴哈瓦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胡利奧 A 迪亞斯 巴斯克斯説,“未來的50年更將見證中國的再次崛起。”(新華社記者張曉松、劉錚、雷敏、江國成、韓潔、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