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年經濟發展偉大成就述評:驚人的跨越

時間:2009-08-10 07:59   來源:新華網

  打破封閉 經濟發展空間不斷擴大

  人稱“歡叔”的香港南北行公所理事長、遠大貿易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歡是一位鐵桿“老廣交”,1957年他就參加了第一屆春季“廣交會”。“展覽場地在中蘇友好大廈,只有紡織品和土特産兩座館,展示的商品大概有1萬多件吧。”“歡叔”曾經回憶。

  可就是這樣一屆小型物資出口交流會,卻成為新中國成立8年後與西方國家開展經貿往來的第一個直接通道,並且在很長時間是唯一通道。

  新中國成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封鎖,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只有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而此後的中蘇交惡,迫使中國更加封閉。

  當時,我國建設急需的橡膠、化肥、鋼材、機械等大量物質和設備需要進口,但進口渠道很少,外匯更是缺乏。國內的産品只有少量出口,幾乎全部要靠國內市場“消化”,同時來自外部的資金、技術、人才和資源幾乎為零。

  “這樣極端跼踀的發展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上世紀50年代就來華做生意的紐西蘭商人潘西佛曾經回憶,“那時,紐西蘭急切需要尋找新的貿易夥伴,而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無疑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從此,中國經濟的大門毅然決然地向世界敞開,中國也從此逐步邁入世界大市場。

  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中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局面,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廣闊的發展空間展現在人們面前。

  上世紀60年代廣東省澄海人已經開始做玩具,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小作坊,小喇叭、塑膠鴨子……做一件只掙幾分錢。現在,這裡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玩具生産基地,年産值160億元。

  “對外開放為我們打開了外面的市場,帶來國際市場的資訊,玩具産業在近20年來發展得特別快。”澄海玩具協會會長郭卓才説,澄海玩具産品70%以上出口,産品已經銷售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60年來,中國衝破了國內市場、資金、資源的限制,經濟發展的舞臺空前寬廣:

  1950年,中國外貿出口額只有5.5億美元,且80%出口到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近60年後,這個數字增長了2600倍,“中國製造”遍及世界。

  “一五”期間,中國依靠前蘇聯19億美元低息貸款,建設了156個重點項目。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第二大國家。

  “1984年,我為了技術合作到德國去。晚上是當地節日,放焰火。陪同的德國老闆指著焰火説:‘這是從你們國家進口的。’他沒有傷害我的意思,我的心卻在流血。難道我們就永遠只靠祖宗的四大發明混日子嗎?”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説。

  1992年,“琴島海爾”冰箱擺進德國超市。2008年,海爾集團實現全球營業額1220億元,其利潤增幅超過收入增幅的2倍。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的《世界改變中國 中國改變世界》一文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外開放,讓世界進入中國;第二個階段還是對外開放,但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第三個階段依然是對外開放,中國已經開始改變世界了。在這三個階段中,開放政策始終不變,但開放的結果卻變而又變,使中國變得更加發展、更加強大了。”

  從封閉半封閉到全面對外開放,6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空間在騰挪轉換中不斷擴大。中國不但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國內生産,而且有效利用國際資源支撐國內經濟發展,使得經濟增長後勁十足。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