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億元富豪虛假數據在網上網下以訛傳訛

時間:2009-08-05 17:47   來源:人民網

  警惕“刻板印象” 關注輿論熱點

  以權威真實的資訊擠壓謠言空間

  這組虛假數據的傳播,讓人們再次領略了網際網路的傳播能量和放大器的功能。

  其實,媒體尤其是網際網路上統計數據混亂的現象早已有之。出自境內外民間機構、專家學者的統計數據,乃至一些拼湊捏造、以訛傳訛的虛假數據,時常處於一種任意轉貼、轉載的狀態。許多媒體和個人在轉貼、引用之前,鮮有人去了解、追問這些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度。當然,普通網民個體往往很難核實,但媒體、專業機構、專業人士則不同,不能淡忘職業操守,不能以此來炒作、膨脹公眾的不滿情緒,更不能違犯相關法律法規。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劉俊海教授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介紹説,全國人大常委會6月27日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規定,民間統計調查活動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制定。但是,這方面的規章制度目前還沒有制定出來,而許多民間機構、非政府組織卻一直在發佈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相關的統計結論或結果,這部分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等,常常無法確認。

  為此,他建議應儘快出臺對非官方機構統計數據的管理規定。他提出,在不損害國家安全,不泄漏國家機密,不進行欺詐欺騙,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前提下,對民間統計調查活動應允許存在,但要加強監管,加強規範。民間統計活動只要納入法制化監管軌道,對官方統計數據也可以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促進官方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從而進一步增強官方統計數據的公信力。

  蔡繼明委員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也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強對統計數據的管理。他還一再強調,國家有關部門應及時對境內外民間機構和組織等發佈的不實數據進行澄清,以免給其留下傳播空間。

  記者在調查中也注意到,許多網友在關注、甚至轉貼此類資訊時,並不完全相信這些內容。一位網友就明確表示:“網上傳播的這些資訊,包括高幹子女佔超億元富豪的比例等等,其數字不一定很準確,但收入差距過大以及特權階層掌握了過多的社會財富,卻是不爭的事實。”

  可以説,對貧富差距加大的憂慮、對反腐敗的期盼、對自己生存狀態的不滿,等等,都會成為促使大家關注、熱議此類資訊的原因。

  前不久,《第2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佈,中國網民已達3.38億,穩居世界第一。一個超過3億人的群體不再虛擬,他們常常通過發貼、開博、留言等方式表達訴求、宣泄情緒,而用數據説話,正是表達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熙瑞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就談到了此類虛假資訊傳播背後的原因。他説,“這類虛假數據之所以在部落格和論壇廣為傳播,大多是網民們的一種情緒宣泄,或者作為他們一種價值理念的傳播。”他認為,儘管這種資訊缺乏根據,但是導致此類資訊如此廣泛傳播背後所隱藏的群眾的某種不滿情緒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劉熙瑞建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依法整治網上網下虛假、有害資訊的同時,也應重視這種現象,分析、研究這種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並採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在解讀此類現象時,使用了傳播學的一個概念——“刻板印象”。他説,一個真假並無確認的數據之所以被廣泛流傳,甚至為不少人認可,形成共震,是因為社會上有大量的類似這樣事件的邏輯積累,傳播學稱之為“刻板印象”。

  他認為,社會貧富差距已成為目前影響社會穩定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少數人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另一方面還有很多人處在生活的困境中。在這種情況下,這方面的虛假數據就很容易給人們造成一種邏輯上的真實。其實,這正是社會的一種預警信號。他認為,政府部門應針對這些預警做出相應的政策性的調整和安排,切實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此外,還應給公眾創建一種情緒宣泄的平臺,使這種社會情緒得以舒解。

  在採訪的最後,喻國明特別強調,媒介使用相關數據時,應該有嚴格的核查意識。如果數據資訊沒有權威解讀而又未得到核實時,應註明這是未經核實的數據,提醒社會公眾閱讀此類資訊時應保持一種質疑的態度。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