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南極內陸科考站“崑崙”將矗立南極之巔

時間:2009-01-08 08:51   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提示

  中國第二十五次南極考察內陸冰蓋隊抵達冰穹A地區後,崑崙站建站工作迅即展開。1月25日後,冰穹A地區將很快降到零下50攝氏度以下,而內陸隊必須在這個氣溫來臨前離開。計劃1月底前完成的建站工作極為緊迫,建站隊伍將面臨低溫、高寒、缺氧等嚴峻挑戰。

 

內陸站剖面圖。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全面建成後效果圖。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中國第二十五次南極考察內陸冰蓋隊在北京時間1月7日淩晨抵達冰穹A地區後,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西南方向7.3公里處,中國首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中國南極崑崙站”也迅即開始現場施工。

  崑崙站甚模樣
  16隻“大腳”支撐,離地1.8米,外部是醒目的國旗色

  崑崙站初期是一個度夏科學考察站。據中國第二十五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曾擔任中國首次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隊長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為稼介紹,崑崙站設計為能滿足20—25人從事夏季考察,總建築面積558.56平方米的科考站,建成後可開展冰川深冰芯科學鑽探計劃、冰下山脈鑽探、天文和地磁觀測、衛星遙感數據接收、人體醫學研究和醫療保障研究,以及實施重大科學考察研究計劃。

  崑崙站站區建設分兩期工程實施,此次第二十五次南極考察內陸隊將完成236平方米主體建築,主要是生活區和科研區,“先滿足考察隊員在冰穹A的生存條件。”秦為稼説。率先建成的236平方米崑崙站主體建築結構為底部架空的不銹鋼結構。架空高度約1.8米,整個建築面標高在6米左右。外部是彩鋼護板,顏色是國旗紅和國旗黃。

  由於處於內陸冰蓋中心地帶,風力很小,冰穹A地區的積雪非常鬆軟,有的地方一個人跳進去就可以沒頂。“崑崙站完全是建在雪上的一個科考站。”秦為稼説,首當其衝的是解決打基礎問題。

  崑崙站建站項目經理、上海寶産輕型房屋有限公司陳兆融介紹,崑崙站基礎坑有3米深,長70米,寬30米,通過挖雪坑來回填實,如此使得雪層均勻化並增大密度。基礎結構就是支撐起崑崙站近200噸體重的16隻“大腳”。

  “大腳”的尺寸為3米4米,以減小壓強,使基礎整體均勻下降。“大腳”架空高度根據當地積雪率設計,保證10年內不會“大雪堵門”。

  超低溫怎麼抗
  能單體拆卸的配件都經過零下90攝氏度低溫測試

  冰穹A地區是全南極大陸氣溫最低的少數幾個地區之一。與南極大陸邊緣考察站不同,要矗立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崑崙站首先就需要經受超低溫的考驗。

  秦為稼説,根據中國第二十一次南極考察內陸隊首次登頂冰穹A時安裝的一台自動氣象站所測,2005年南極深冬在冰穹A曾獲得零下82攝氏度的記錄,同期南極各考察站沒有更低溫度的報告。到目前為止,南極最低溫度,也是地球最低溫度的記錄是1974年在俄羅斯東方站測得的零下89.2攝氏度。冰穹A地區的年平均氣溫也達零下58攝氏度左右。

  站體材料如何經受住低溫考驗?據介紹,崑崙站的主體結構材料選擇使用了不銹鋼,其耐低溫性能要比普通鋼好得多,所有能夠單體拆卸的配件都在低溫實驗室經過零下90攝氏度的低溫測試,甚至包括較小的電源開關。

  同時,為了保證室內溫度,崑崙站採用雙層保溫板結構,站內每個住艙即房間也都是獨立保溫。也正因為低溫,設計上沒有考慮現場焊接工藝,因為焊接工藝根本無法實驗。

  建站時間何其緊
  面臨高寒、缺氧、裝備不夠等困難;預做住艙內廚衛

  1月25日後,冰穹A地區將很快降到零下50攝氏度以下,影響車輛、裝備的正常運作。內陸冰蓋隊隊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冰川室主任李院生説,必須在氣溫降到零下50攝氏度前離開冰穹A地區,也就是説內陸隊1月底前必須撤離。

  秦為稼介紹,崑崙站建設計劃20余天完成,1月份到2月份,冰穹A地區的平均氣溫在零下40—50攝氏度之間,高寒、缺氧等自然條件造成施工環境惡劣,同時機械裝備不夠導致機械能力欠缺等因素都使得建站時間格外緊迫。

  為了節省時間,崑崙站的內裝飾已經預做,減少了現場的工作量。住艙內,床、地毯、墻紙、電器都已放好,廚房傢具和淋浴設備也都已經放到位。基礎坑開挖深度也視時間而定,具體做法是根據時間允許選擇挖開3米回填2米,或是挖2米回填1米,甚至不開挖而利用重型雪地車壓實找平後直接搭建主體建築鋼結構。(記者 余建斌)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