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民族團結進步盛典

時間:2008-09-14 08:21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片 2007年4月11日至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考察工作。這是胡錦濤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的白芨灘林場大泉治沙實驗區同當地幹部群眾親切交談,仔細了解防沙治沙工作情況。 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新華網銀川9月13日電題:民族團結進步的盛典——寫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楊維漢、陳曉虎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告成立,國家在當地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充分保障回族等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 

  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50年來,勤勞勇敢的寧夏回漢各族人民一次次摒棄封閉、落後、貧窮,一步步走向開放、進步、富裕……

  滄桑巨變,春華秋實。寧夏經濟增長速度連續8年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地方財政收入6年增長兩倍,工業增加值和實現利潤5年分別增長1.2倍和6.6倍;無公害農産品産地認定規模居全國首位;農業資訊平臺建設速度西部第一。

  今日寧夏,多彩六盤,雄渾賀蘭,黃河金岸,高原湖城,一幅生態畫卷躍然成景!今日寧夏,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人民富裕。

  這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熱土,它詮釋歷史,昭示著寧夏的又一次騰飛!

  9月2日,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的學生在教室上課。成立於1985年的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是經國家宗教局批准建立的伊斯蘭教高等學府,建校20多年來,共畢業、結業各類學生、學員2480多人,成為伊斯蘭教宗教管理人員和教職人員的搖籃。目前,學院有8個本科班,在校學生410多名,其中女生82名,開設課程20多門。新華社記者劉泉龍攝

  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依據民族區域自治法充分保障回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群眾宗教信仰自由和各項權利;回族等少數民族充分行使民族區域自治權利,自主管理本地區本民族內部事務,民族地區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氣勢雄偉、古樸典雅,歷經600多年滄桑的同心清真大寺在陽光的沐浴下顯得巍峨挺拔。這座融合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與伊斯蘭藝術風格的大寺,成為半個世紀以來回漢人民同心同力謀發展的象徵。

  “清真寺的歷史上共經歷了3次大修。1982年和2007年由國家撥款修繕了兩次。黨中央和自治區特別重視保障回族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來這裡做禮拜的回族群眾談起這些都非常溫暖和感動。”同心清真大寺管委會主任馬建中感慨地説。

  1936年10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在同心清真大寺建立了中國革命歷史上第一個縣級少數民族自治政權。72年後,十里八鄉的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群眾在這裡靜心禮拜。

  大寺是歷史的見證;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寧夏堅持和發展的見證;是黨和政府充分保障回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群眾宗教信仰自由和各項權利的見證。

  1984年頒布實施、2001年修訂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國家保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各項權利的基本法律。在過去的50年裏,寧夏黨委、政府充分行使民族區域自治權利,制定頒布了《寧夏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規定》《寧夏清真食品管理條例》等150多件地方法規、條例和自治政策。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自治條例》正在抓緊制定中。

  寧夏回族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和生活習慣受到尊重。全區218萬回族人口中,平均500多人擁有一座清真寺,加之遍佈各地的9000多家清真食品生産經營單位和清真商業網點,完全滿足了回族群眾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的需要。

  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人身權利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礎,少數民族充分行使民族區域自治權利自主管理本地區本民族事務是民族團結進步的保障。少數民族幹部是我們黨密切聯繫各民族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幹部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中之重。

  目前,全區少數民族幹部總人數比50年前增長了11倍多,4萬多名回族幹部和回族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人才成為各行業的骨幹力量。自治區歷屆各級人大、政協中,回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和委員所佔比例均大於漢族。自治區主席和回族聚居市、縣的市長和縣長均由回族幹部擔任。

  在民族地區,寧夏優先發展民族教育。截至目前,自治區已形成從學前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較為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回族女童入學率、回族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和升學率分別為98.8%、98.6%、80%、96.2%,全區各類學校回族在校生46.7萬人,佔在校生總數的36.75%,與全區少數民族適齡受教育人口比例大體相當,高於全區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深入挖掘民族傳統,小省區也能辦大文化。絲綢之路文化、紅色經典文化、回鄉民俗文化的開發,即帶動了當地旅遊經濟,又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全區500多個群眾業餘文化團隊常年活躍在城鄉。寧夏文化、教育部門還計劃將回族器樂引進中小學音樂課教學,將回族踏腳引入中小學體育課教學,希望通過校園傳承扭轉這些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産。

  “寧夏50年和諧穩定發展的基本經驗就是,正確執行了黨的民族政策,正確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法。”自治區主席王正偉説。

  9月4日,企業員工在操作屏前觀察單晶矽生産情況。目前,寧夏2000噸單晶矽一期項目已完成投資1.3億元,並投入生産,預計年産單晶矽600噸。該項目共分三期,總投資6.94億元。整個項目預計于2009年完成。企業全部投産後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4億元、稅收1.5億元。單晶矽的原料生産與産品開發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和工業生産附加值。新華社記者 劉海峰 攝

  “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緊扣新世紀民族工作的主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轉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努力開創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發展是硬道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新世紀新階段,“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成為民族工作的主題。

  共同團結奮鬥,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上來,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來。

  共同繁榮發展,就是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準。

  寧夏作為民族自治地區、革命老區和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只有把發展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諧,使各族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撫今追昔。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説:“寧夏50年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近年來,寧夏在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堅持統籌兼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經濟總量實現突破性跨越。全區生産總值由1958年的3.29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889.2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了59倍;地方財政收入由0.37億元增加到80億元,增長了215倍。寧夏建立起了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裝備製造和農副産品加工為基礎的現代工業體系,每人平均發電量居全國第一,每人平均産煤量居全國第三。

  ——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50年來,寧夏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3703億元,公路通車里程由1958年的2686公里增加到現在的20562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000公里,所有市縣1小時內就能上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783公里,形成了以鐵路、公路、民航為主的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目前,全區城市化率達45%,位居西部第三;實現了鄉鄉通油路、通寬頻,村村通公路、通廣播電視、通電話,戶戶通電,城鄉居民生産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人民生活水準有了根本性提高。50年來,寧夏在回族聚居的西海固地區先後建成10余座扶貧揚黃工程,將黃河水引向旱垣,解決了70多萬人飲水問題,開發水澆地160多萬畝,在紅寺堡建成全國最大的少數民族生態移民區,50萬人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的歷史,穩定解決溫飽,全區絕對貧困人口由29.7萬減少到5萬多。2007年,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0859元,農民收入接近3200元。

  ——人與自然進一步和諧。2007年,銀川市一舉贏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三項桂冠。石嘴山市榮獲“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城市”。十年九旱、植被稀少的西海固地區,自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189萬畝,水土流失面積由過去佔全區的92%下降到53%,年減少泥沙流量500萬噸,沙化面積由上世紀70年代的165萬公頃減少到2007年的118.3萬公頃。

  民族地區存在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發展來解決。經濟發展可以帶來一連串的發展。2007年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寧夏跨越式發展“實現兩個翻番”的目標,即到2010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2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20億元。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為了幫助寧夏又好又快發展,今年8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連日來,寧夏回漢各族群眾歡欣鼓舞。

  “國家的方針政策為加快寧夏的經濟社會發展,為構建和諧寧夏夯實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説。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