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廈門6月4日電(記者余瑛瑞)説到端午節,立刻讓人想到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最普遍的傳統民俗。海峽兩岸民俗學者認為:臺灣粽與閩南粽同出一轍。
廈門大學教授、民俗學家黃宗實説,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閩南人叫五月節,臺灣叫午日節,也稱五月節。縛粽和吃粽,展示兩岸食緣相同,感情相係,所體現的飲食文化更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脈。
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閩南的廈門、漳州、泉州一帶的粽子,原料和配料有很大的不同。可是,海峽東岸的臺灣卻與海峽西岸的閩南保持著相同的製作方法和吃法,無論形狀、做法還是口味,都毫無二致。
北方的粽子是用竹葉包裹純糯米,也有少數會包進一些紅棗,煮熟後沾綿白糖吃,基本是吃糯米的天然原味。閩南的粽子卻主要是肉粽和鹼粽。鹼粽以糯米和鹼為原料,吃時沾糖或蜂蜜;肉粽最講究,用糯米裹上豬肉、香菇、栗子、花生和海蠣幹,也有人放乾貝,無論做法或用料都是典型的閩南特色。
臺灣粽子的做法和口味與閩南一帶基本相同。臺灣民俗學者翁大川説,除原住民外,絕大多數臺灣人都是大陸移民,因此大部分文化脫離不了大陸文化的槽臼,端午節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加入一些地方色彩而已。
臺灣的肉粽與閩南基本相同,只是鹼粽有所不同。翁大川説,臺灣的鹼粽一般作為祭祀之用,尤其是客家人,是祭祠的必備祭品。同是臺灣,南部與北部的鹼粽做法有不同。北部是將米泡在水中,撈起瀝幹,再用油炒香,拌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一起蒸熟,然後用竹葉包裹時再加入餡料,復行蒸之使入味。南部則用純白糯米泡水撈起加入餡料,用竹葉包裹,入水煮熟。製作方法不同,風味也不同,臺灣北部的粽子重的是人工的香味,南部的粽子透出的是竹葉的清香。
在閩南,無論肉粽還是鹼粽,都已不僅只在端午節時才包,平時的街頭小店和大酒店裏都有賣,已是地地道道的“閩南特色風味小吃”了。與閩南不同的是,臺灣包粽衍生出“包中”的意思,應考、買彩票的人特別中意。
臺灣傳統端午節,還有吃桃、茄子和菜豆的風俗,意在健康與長壽。桃子為壽桃之意,茄子和菜豆是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