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漳聖王廟前賣鴨肉——那些融入臺灣人生活的信仰
臺灣新北的金山老街又名“金包裏老街”。這裡曾經是臺灣少數民族平埔族的聚居地,“金包裏”就是由平埔人稱“基巴裏”音譯而來。金山老街雖已有數百年曆史,但兩邊建築在1895年遭日軍縱火焚燬,大多數建築都是日後重建,既不堂皇也無華麗,但居民遊人穿行其間,和著兩邊店家的各色美食及家常用品,散發著一股濃濃的生活味。
金包裏老街從早到晚都是熱鬧的,從頭到尾都是誘人的美味。其中最熱鬧的地方肯定是老街西段十字路口的“廣安宮”前,最令人難忘的美味肯定是“廣安宮”前的“金山鴨肉”。
“金山鴨肉”之所以是近悅遠來的美味,是老闆對製作鴨肉精益求精的結果。一般的鴨子養80多天就出售,而他的鴨子要養130多天才宰售。鴨肉都是現宰現做現售,熬煮鴨子不放人工味精,只加自家的秘制調料。蒸煮出來的鴨子,鴨皮不會脫落,內外一致,將鴨肉的鮮美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鴨肉攤平日裏一天要賣四五百隻,假日裏要賣一千多只。由於吃鴨肉的人太多,周圍十多家商鋪的一層都租了下來,可見人流的壯觀。
有意思的是,這鴨肉攤就設在“廣安宮”的前庭,兩者簡直就是一家的樣子。廣安宮祭祀的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唐總章二年(西元669年),泉潮間蠻獠反,陳元光父親陳政臨危受命率兵入閩平反,年僅13歲的陳元光隨父出征。至總章三年,陳政艱苦征戰,連克36個蠻獠山寨,取得平亂決定性勝利。唐儀鳳二年(西元677年),陳政積勞成疾卒于雲霄,21歲的陳元光執掌帥印。為了強化對閩南的治理,促進民族融合,陳元光建議朝庭在泉州、潮州間設郡縣。後經武則天批准設漳州,陳元光成為首任刺史。當時的漳州,生産落後,人文未開。陳元光獎農事、修水利、建書院,鼓勵漢蠻通婚,把中原農耕、紡織、燒陶、冶鐵技術帶到漳地,改變了當地刀耕火種的狀態。景雲二年(西元711年),陳元光在與一股蠻獠殘寇作戰中負傷身亡。陳元光死後,當地民眾懷念其對促進閩南發展,加強民族融合、維護朝庭對邊郵統治作出的貢獻,設祠紀念,歷朝歷代對陳元光也不斷追封,“開漳聖王”遂成為漳泉等地的重要民間信仰,民眾闖南洋時捧著他,數百年前過黑水溝到臺灣帶著他。這座被稱為“廣安宮”的開漳聖王廟,當然地是漳泉民眾建設金包裏的象徵。
當初移居臺灣的先民,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來自家鄉的神靈是他們最大的心靈慰藉了吧。他們一無所有,衣不遮體,甚至還面臨族群殺伐。家鄉的神靈看他們哭、看他們笑,給他們力量、給他們希望,數百年間,人與神早就是互相的一部分了。你看這個鴨肉攤,在神靈的門前宰鴨煮肉,吃的人人頭攢動,真是生意興隆。你再往裏走幾步,跨過廣安宮的門檻,這裡香煙繚繞、儲神莊嚴,聽不見門外喧囂的人群。在這裡,神的威嚴與人的生活,神的憐憫與鴨肉美味完美地統一起來了,神就在人們的生活裏,美好生活就是對神最好的敬意。
前幾天,臺灣發生了“眾神上凱道”抗議“滅香封爐”的事件。民進黨當局以“環保”為名,嚴令各地宮廟“減香封爐”,同時制定“宗教團體法”把手伸進宗教界。其實,明眼人都看出,這個以環保、規範為名,以臺灣民間信仰為改革對象的行為,只是民進黨政權又一次“去中國化”運動而己。臺灣的民間信仰奉的都是開臺先民從大陸分靈去的神,傳承的都是中國文化,演繹的都是保境安民維護一統的故事。如果説修改歷史教科書是“文化臺獨”最後一里路,改造影響全臺民眾的民間信仰則是“去中國化”的最後一個堡壘。
只是,臺灣的民間信仰,早己與人民生活融為一體,就象金山老街的鴨肉與廣安宮的開漳聖王,早就互為依存,是彼此的一部分,你想去就去得掉嗎?
當年,日本殖民時期的“皇民化”運動中,以刺刀、馬鞭、警察為先導,以大米、白糖為誘餌,強迫臺灣人燒掉祖宗牌位、改挂天照大神,拆毀漢人寺廟、參拜日本神社,雖然每年有數萬人去臺北參拜臺灣神社,但是,臺灣人民心向祖國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
日本殖民者用刺刀未做成的事,今天的民進黨能做到嗎?(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