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 十九大】習近平對臺思想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長期在福建工作,對臺講話充滿親情,因此被臺灣媒體視為“最了解臺灣的大陸領導人”。近期一些媒體的調查中,也發現習總書記在島內民眾中的印象極好。仔細觀察就能發現,習總書記更注重拉近兩岸同胞間的心理距離,重視基層、青年在兩岸交流中的作用,強調兩岸交流過程中的受益面和獲得感,讓新時代的對臺政策有了鮮明的烙印。
對臺工作歷經幾十年的發展,積累了眾多學術成果和實踐經驗,習近平總書記的對臺思想正是對其的昇華和總結,也體現出大陸對臺政策不斷發展、日臻完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島內外局勢變化,繼承和發展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統一方針,站在“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來看待臺灣問題。以“兩岸一家親”為紐帶,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注重“心靈契合”,最終實現統一目標。
十九大報告的偉大意義
一段時間以來,島內“去中國化”事件頻發,“獨派”傾向明顯的“時代力量”在臺灣立法機構擁有席次,民進黨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在這一背景下,十九大報告出爐後,上海東亞所所長章念馳感慨,“十九大報告讓我非常驚訝,裏面沒有説任何重話,沒有站在大陸憤青的角度去譴責臺灣,反而像老人家與自己的孩子所做的善意對話”。在兩岸民意有所衝撞之際,從同胞親情角度出發,從兩岸一家人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著手,就顯得非常重要。
大陸對臺灣當局和臺灣民眾採取兩分法,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要求臺當局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同時進一步優化臺灣民眾來大陸工作、學習、生活等條件。大陸多次強調,願意首先對臺灣開放,而且對臺灣開放的力度還要更大一些。由此帶動兩岸民眾交流持續、深入發展,盡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力促經濟社會全面融合。香港中評社評論稱,十九大報告透露的意涵是,“臺灣民間出了什麼問題,大陸就幫忙解決”。
不少臺灣學者也稱讚大陸的對臺政策。臺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曾引用一份島內民調表示,70%的臺灣老百姓知道十九大,對於大陸好感大幅度上升,對習近平總書記的印象非常好。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張五嶽也認為,過去一年裏臺灣民眾對大陸發展的積極肯定在史上是沒有的。
習近平對臺思想的幾大要素
“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和“心靈契合”最能體現習總書記的對臺思想。兩岸風風雨雨幾十年,不同時期存在不同問題。早在2014年,習總書記指出,只要我們都從“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出發,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就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十九大報告強調,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實現“兩岸一家親”,也就要求臺灣同胞應當享有跟大陸民眾一樣的待遇。而且,相對於一些政治領域的待遇,惠及民生方方面面的具體措施顯得更為迫切,從日常生活中的綁定網路支付賬號、自助取票到“五險一金”,無不如是。
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而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大陸、臺灣同屬一個中國,這是兩岸關係歷經坎坷仍能打破隔閡、開啟合作的關鍵。兩岸交流所帶來的雙向利益需求也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走向終極統一的動力。“盧麗安效應”在十九大期間引發兩岸熱議,上海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倪永傑曾對於“盧麗安效應”有非常精闢的分析。他認為盧麗安20年前就來大陸,代表了臺灣很多優秀的、眼光獨到的人,“讓臺灣最優秀的人加入到兩岸關係的進程中,對國家統一非常重要。”從盧麗安擔任十九大代表就可以看出,臺灣人不僅是愛臺灣的,也可以昇華為愛中國、愛中華文化,並且願意為整個民族復興做出貢獻。
有媒體形容,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大陸的快速發展震撼世界,每年新增經濟總量超過1.5個臺灣。隨著大陸的進一步發展和臺灣發展相對滯後,兩岸會走向何方?知名媒體人黃智賢認為,兩岸統一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這個時間拖得越長,大陸所付出的代價會越來越小,而臺灣所付出的代價則會越來越大。
近代以來,兩岸擁有不同的歷史記憶、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這是導致兩岸認知差異的重要原因。習總書記強調,我們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願意首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過去骨肉分離的心痛、兩岸曾經的對抗歷史,對於民眾影響甚巨。只有親情才能熨平心靈創傷、解決現實問題,達到“心靈契合”。這個過程中,要有耐心、信心,因為“統一是一個急不得也慢不得的過程”。(作者:李東海,四川省臺灣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