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産業進入巨頭時代?

時間:2012-11-16 10:37   來源:新京報

  賀歲檔大戰尚未打響,由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五大發行公司已經聯合向院線提出要求,希望將原有的43%票房分賬比例提高到45%。這是自去年《金陵十三釵》之後,電影製作方/發行方就如何分蛋糕的問題第二次主動向電影放映方施壓。

  在去年賀歲檔張偉平就《金陵十三釵》要求提高分賬比例的過程中,他曾經遭到全國八大院線的聯合抵制,最終在廣電總局電影局出面協調下,雙方以各退一步的方式達成和解。但是張偉平的新畫面畢竟只是一家電影出品公司和發行公司,並不具備完整的産業鏈條,也就是説,他和電影的放映方在利益分割上是完全對立的。

  相較于張偉平的單打獨鬥,這次聯手行動的五傢具備一個特徵:五家中的絕大多數都具有完整的電影産業鏈條,擁有屬於自家的院線,即在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三塊上都有涉及。如果説一年前張偉平是以“拍電影的和賣電影的”身份向“放電影的”開火的話,那麼這次就是幾個“拍電影、賣電影還放電影的”向單純“放電影的”施壓。

  從張偉平單槍匹馬,到如今五家聯手,在這當中就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票房分賬比例達到40%,是在2002年底的賀歲檔,隨著大片《英雄》的上映,張偉平帶頭從院線那裏爭取到的;這個比例維持了足有九年,到2011年底的賀歲檔,又被張偉平單槍匹馬提高到43%;而今剛過去一年,五家巨頭已經高調表示要提高至45%了。“賣電影的”向“放電影的”爭利,已經呈現出越來越主動、越來越頻繁和越來越廣泛的趨勢。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有這麼硬實的底氣,專門趕在賀歲檔這個全年油水最大的檔期到來前向對手攤牌?

  有一種解釋説電影是以“內容為王”,誰掌握著片源就掌握著主動,電影院經理為了追求上座率都希望得到大片拷貝,為此不得不向發行商讓步。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原因,而且還不是主動原因。

  還是在這份《通知》裏,有一句話一語道破天機:“逐步理順製片、發行、放映環境的經濟關係”,這句話才是關鍵。在《英雄》上映的2002年末,絕大多數民營影視企業還未有電影發行許可資質,張偉平的確是憑“內容為王”爭取到提高分賬的機會。十年之後的今天,類似華誼這樣的巨頭早已經完成了從製作、發行到放映的整體佈局,他們已經不需要看電影院經理的臉色和態度了,手裏的籌碼要更加充裕。

  把這個生態關係搞清楚後就會明白:這次五大家聯手,就不再是電影産業中一個上游環節同下游環節爭利,而是幾個具有壟斷實力的巨頭達成攻守同盟,一齊向下游環節擠壓。在這五家當中,中影、華誼和博納本身就具有優勢的電影放映資源,他們不僅僅是內容提供者,而且各自的院線實力在圈裏也不可忽視。假使對手不接受分賬比例的話,他們也不擔心自己的電影沒地方放,頂多就是損失屬於對手的若干塊銀幕而已。所以看五家起草的這份《通知》,不僅事發突然,而且措辭強硬,一副“你別嫌貴,還不打折”的口吻,毫無商量餘地,根本不容對方討價還價。

  很多媒體報道此事,都渲染成電影發行方同放映方的PK,但是把實際情況搞清楚才能明白,這是中國電影産業已經發展到強者愈強,開始進入幾家壟斷巨頭就可以影響整個行業時代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