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操作“芒果幹”豈能掩飾難堪的“成績單”?

2019-10-11 15: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快評第340期】

  當前臺灣情勢和兩岸關係表面上雖顯得複雜紛擾,其背景卻是非常清晰的,即:大陸經過數十年開放發展卓有所成,更加自信從容意氣風發,而臺灣則遭遇發展困局、陷入政治經濟糾結中;在兩岸關係上大陸則積極主動地出牌、引導發展走向,臺灣則是一味設防壓制、遮罩大陸的影響力,以民意為敵,草木皆兵。一榮一衰、一進一退,一目了然,去年底臺灣選舉已經展現出訴求不滿和改變的強大民意力量。

  今年以來,民進黨當局迅速調整選舉路數,操作所謂“芒果幹(‘亡國’感)”,竭力污名化“一國兩制”,企圖以所謂虛幻的“中國威脅”,製造“恐中抗中”的情緒,麻痹轉移臺灣社會對臺灣治理失敗和社會不滿的視線。製造對抗的手段是一帖麻醉劑,確實收到一定的功效,但只因“成績單”太過難堪和令人失望,發展困境的“疼痛”無法消減。民進黨當局企圖一意孤行借對抗掩飾施政的無能,正逐步被民眾看破手腳,將不得不卸下精心的粉飾和偽裝。

  一、操弄政治對抗收穫難堪的“成績單”

  民進黨一路走來,就是靠包裝隱藏“臺獨”主張,靠悲情動員塑造與大陸的敵意對立,從而扭曲臺灣民眾的社會認同,不斷謀取在臺灣社會的執政地位與空間。民進黨出於自身意識形態和政治利益的需要,操弄族群對立、恐中情緒屢有得手,但卻讓臺灣社會付出了分化分裂不斷加劇的代價。而這個代價的主要承擔者則是臺灣中下層民眾。臺灣發展困局在經濟社會領域突出表現在:

  一是臺灣經濟由中高速增長滑落至低速區間,發展速度遲滯,區域經濟份額逐步萎縮。原本居於亞洲四小龍之首的臺灣經濟已由“龍頭”淪為“掉隊尾”,從亞洲“優等生”跌至末段班。以2017年每人平均GDP為例,新加坡為56737美元、香港為46373美元、韓國為29995美元、臺灣僅為24337美元。與大陸對比,臺灣經濟發展低緩狀態則更為突出。1991年大陸GDP總量為臺灣的2.2倍,到2018年已是22.6倍。特別是對比大陸經濟蓬勃發展勢頭、及對世界經濟增長高達30%的貢獻率,臺灣社會失落感被進一步放大。

  二是臺灣經濟低迷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分配矛盾突出。1998年臺灣最富有的5%與最貧窮的5%的平均收入相差32倍,到2018年已變為104倍。在此背景下,多數民眾薪資出現“滯漲”。2000年至2014年,就業者平均月薪僅從34133元新台幣(下同)漲至35986元,漲幅極微,處於實質倒退狀態。低增長加劇了階層貧困,尤以青年和弱勢群體為烈。青年群體普遍收入低,有相當比例的青年月收入低於2.3萬元,青年失業率也持續維持高位。而以農林牧漁業者、底層勞工為主體的弱勢群體低薪階層,總人數近400多萬,佔勞動人口近35%,收入低於2.3萬元更為普遍。

  三是發展不足導致中産階層總體下沉、階層結構固化,上升通道受阻。隨著島內産業結構的調整,服務業者人數持續升高,貌似中産階層數量有所增長,但多為銷售和服務人員等,處於就業人口平均收入的中低區間,事實上掉入工農階級和弱勢群體的隊伍裏,故中産階層總體處於下沉趨勢中。而由於臺灣社會經濟從産業格局到就業者收入都出現停滯,階層結構向上流動受阻,呈現一定程度的固化狀態。

  二、臺當局逃避經濟困局治理失敗操作“對抗螺旋”

  以上困局及如此難看失望的成績單,完全是因為臺灣政治發展偏離了應有的正常軌道,與基層庶民嚴重脫節,違背了多數人要生存、要發展的樸素願望。本身受制于對立分化的政治結構,同時由於認知分野與共識缺乏,更加劇了其集體行動能力的弱化,帶來深遠影響:

  一是重挫了臺灣社會的發展信心。精英階層普遍存在失敗感、失落感,從主動引領社會價值和意見,到現實中自信自豪感大幅衰退,抱殘守缺,“失去了談論和平統一的勇氣”。民眾則不可避免地貧困化、邊緣化,出現了迷惘、失落、憤懣不平的跨黨派中産及中下階級群眾。臺灣經濟社會不斷向下沉淪,多數民眾期冀的美好生活遙不可及,最終匯聚成聲勢浩大、持久不滅的衝擊臺灣既有政治支援格局的“新流寇運動”,成就了去年底以來“韓流”的社會基礎。

  二是加劇了臺灣社會的“安全”焦慮。沒有發展能力與成果支撐的安全。一方面臺灣社會安全焦慮空前增加,安全感的虛幻性、脆弱性越加突出,越來越多的人們識破民進黨當局所謂的“安全”論述,是侵蝕發展、逆發展和不可持續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正因為臺灣自身發展失敗侵蝕了安全家底,臺灣社會更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欲。對美依附和對大陸發展的疑慮成為臺當局操弄“親美抗中”“芒果幹(亡國’感)”的社會心理基礎。

  三是民進黨當局借勢操弄“對抗螺旋”“敵意螺旋”。民進黨要走與和平發展背道而馳的路線,必然要削弱和放棄臺灣與大陸經濟的聯繫,戕害臺灣經濟發展。沒有持續發展成果的挹注,臺灣當局協調分配資源和化解分配矛盾的辦法與空間就大大受限。如果民進黨繼續沿著現在的歧路走下去,只會面臨進一步加劇執政危機、最終被民眾和歷史唾棄的結局。

  民進黨因其立場本質,只能走下面三條路:

  一是繼續把有限的執政資源獨厚民進黨支援者和統治集團本身,同時打壓和限制對手國民黨及支援者,操作對其施政構成內部挑戰勢力的對抗路線;

  二是繼續“污名化”大陸對臺政策,強化對抗思維,這樣才可以打壓島內相對剝奪者對發展利益的要求,運用“中共代言人法”鉗制內部反對力量,鞏固其對抗政治結構;

  三是需要進一步貼靠美國,用美臺安全結合的想像彌補和壓制反對群體對利益的訴求,合理化其聯合美國對抗大陸的正當性。但由於對美依附付出的高成本,這又從根本上侵蝕其執政資源,削弱其執政能力。

  因此,對抗路線不斷透支和侵蝕民進黨當局的對抗本錢,而對抗路線要延續就必然要求不斷強化這條路線,從而令其自動進入自我消耗削弱與毀滅的下行通道。這就是對抗路線已經顯示的軌跡,也是未來進一步發展的規律特徵。

  三、操作“芒果幹”的伎倆面對大陸復興大勢不攻自破

  當前,中國大陸穩步推行全面深化改革,成功實現連續40年經濟發展,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頂梁柱,還有所作為地提出了“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和理念。這一發展現象在西方道路之外形成了另一道亮麗的風景,引起了一場關於現代化,關於社會制度和國家治理的大討論,也讓不少國家、包括西方領導人開始思考借鑒中國做法、學習中國改革。

  大陸的崛起顛覆了兩岸間力量的對比態勢,增進了大陸對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塑造了兩岸關係發展大勢,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演進的主導性力量。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臺重要講話及工作部署的要求,大陸堅持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全心全意為臺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始終堅持以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來引領兩岸關係發展走向,抓住努力增進臺灣民眾福祉這個統領兩岸關係發展的牛鼻子,這符合島內的現實需要和政治邏輯,也突顯了民進黨當局對抗政策的不合時宜與倒行逆施。

  可以説,當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大陸的發展壯大,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撓祖國大陸實現和平統一的步伐。大陸方面在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演進中始終保持定力、把握大勢,體現了運用歷史規律的高度歷史自覺。民進黨當局操弄對抗路線悖離臺灣發展邏輯,也違背世界潮流。臺灣人民終將做出正確選擇,使臺灣回歸正常發展軌道,從根本上維護臺灣民眾的福祉和未來。【本文作者:仇開明,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海研智庫)主任。本文係作者今年9月底參加上海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第十屆兩岸關係前瞻”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