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全:大陸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節奏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心願,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國共産黨的三大歷史使命之一。改革開放40年來,兩岸關係雖跌宕起伏,但行穩致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指出的,“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和主動權”,改革開放40年來,大陸牢牢掌握著兩岸關係發展的節奏。
一、大陸率先開啟“和平統一”進程,並堅決粉碎“臺獨”圖謀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明確提出了一系列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政策措施,呼籲兩岸通過協商談判結束軍事對峙狀態、並提出兩岸“三通”、擴大兩岸的交流,開啟了“和平統一”解決臺灣問題的歷史進程。
1992年,大陸和臺灣各自授權的海協會和海基會經過當年10月香港會談及其後一系列函電往來,達成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後來被概括為“九二共識”。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臺灣海基會表示“認知各有不同”,大陸海協會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作了求同存異的處理。“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並由此拉開了兩岸制度化協商的序幕,推動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然而,李登輝執政後期公然稱兩岸關係是“國與國關係”,公開搞“臺獨”分裂活動。陳水扁執政時期撕毀“四不一沒有”偽裝,叫囂兩岸“一邊一國”,謀求“法理臺獨”。這些都使兩岸關係陷入嚴重倒退局面。而大陸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粉碎了一切“臺獨”分裂圖謀,堅決維護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
二、大陸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原則,讓臺胞共用改革開放成果
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再次執政,在共同堅持“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上,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得以恢復,兩岸交流穩步推進,兩岸和平發展局面再現。大陸以最大的誠意持續釋放惠臺政策,讓臺灣同胞共用大陸改革開放發展機遇。然而,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並將“九二共識”概念偷換為“九二會談”、“九二歷史事實”,僅宣稱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妄圖改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蔡英文執政兩年來,民進黨當局披著“維持現狀”的偽裝,破壞兩岸共同政治基礎,破壞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好局面,使兩岸諸多來之不易的交流成果毀於一旦。
儘管民進黨當局肆意破壞“九二共識”,但大陸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和既定對臺工作節奏,在堅持“九二共識”原則基礎上,保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連續性,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2018年,中央出臺“惠臺31條”,各省市陸續結合本地實際出臺配套措施,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創業、就業、學習、生活提供同等待遇。臺胞居住證的推出,直接將臺灣同胞對接到大陸整體的社會治理體制和公共服務體系,大大解決了臺灣民眾在大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不便和困難,有利於臺灣同胞充分享受大陸經濟發展和政策開放的機遇與成果。
三、大陸發出改革開放最強音,“反獨促統”更有定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系統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並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中國共産黨“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心。隨著大陸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以及大陸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陸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一個中國原則在國際社會更加難以撼動,大陸“反獨促統”也更有定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鞏固和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造福兩岸同胞。我們有堅定的政治決心和強大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祖國的神聖領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這充分表明,大陸牢牢掌握著兩岸關係發展的節奏,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不會因島內政黨輪替而動搖,祖國統一進程並不會因“臺獨”分裂活動而中斷,兩岸關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行穩致遠。
總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陸堅持在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開展對臺工作更具定力、更有節奏。只要兩岸同胞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秉持“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理念,必將早日推動兩岸復歸統一,必將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明天!(作者:徐曉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