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逸舟:習近平對臺思想核心概念

2017-07-25 08: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構建穩固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框架 為融合發展奠定可長可久的基礎

  習近平在“習馬會”中鄭重建議:“兩岸同胞應該倍加珍惜和平發展成果,徹底化解兩岸敵意,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構建穩定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框架。”此前此後,他在分別會見國民黨領導人及代表人士時多次講到: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多次表示,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要勇於面對,匯聚兩岸同胞智慧,積極探索解決之道;只要有決心有誠意,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關鍵是要“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在馬英九當政期間,兩岸兩會進行了多次商談並達成二十多項協議,形成較為成熟的制度和機制。在習近平親自關心下,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建立起交往機制,並設立了熱線。兩岸還妥善處理了臺灣參與一些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最大的亮點和進展是“習馬會”。它實現了兩岸最高層級的成功互動,為今後兩岸雙方的談判協商提供了參考模式,是就雙方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重大實踐與示範。

  習近平在談到兩岸協商談判問題時,反覆強調“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國共兩黨理應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增進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認知”,“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這個框架,在國共兩黨、兩岸雙方長期實踐互動中已經建構起相當的基礎和輪廓,“九二共識”、兩會機制及其成果、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溝通機制、以前的奧運模式及有效處理臺灣參與國際活動的做法,特別是“習馬會”接觸會談方式,都屬於這個共同構建、雙方接受的框架的組成部分。

  需要特別強調“習馬會”在兩岸關係中的里程碑意義。它以一種最簡單也最智慧的形式——“兩岸領導人”的稱謂,化解了兩岸爭執多年的相互定位問題(不定位的定位,一切盡在不言中),實現了“兩岸同屬一中”前提下雙方執政當局最高層的往來互動,併為未來政治協商與政治談判示範了新模式。同時,在民進黨即將上臺的情況下,“習馬會”在世界範圍再度確認“兩岸同屬一中”、終歸要統一;而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關係就可以突破以往種種羈絆,走上廣闊道路。同時可見,兩岸關係歷史也是大陸對臺認識不斷深化、與時俱進的歷史。“習馬會”與習總書記一系列涉臺論述與舉措表明,領導人親身在長期實踐中擁有的對臺灣問題的透徹瞭解與深刻思考,已經使對臺工作真正達到洞燭先機、自信進取、操之在我的新境界。它也向人們顯示,只要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進而不斷充實與豐富這個框架,兩岸間的所謂“深水區”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所謂“政治難題”已由“習馬會”得到相當程度的解決。

  根據十八大報告,除上述就雙方政治關係作出探討和安排外,還包括“商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穩定臺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等內容。任務繁重而複雜,但也具備相當的條件與基礎。習近平曾就此指出:“世界上有很多問題,解決起來都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但只要談著就有希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相信,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來。”

  當前,由於去年以來臺灣島內政治格局出現的變化,兩岸關係在相關領域陷於停頓,形勢嚴峻而複雜。但可以相信,任何改變都不可能根本逆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流趨向,兩岸關係終究會以合理的方式回歸正軌,終將在習近平確定的路線圖下建構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框架,保障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穩步向前,不斷深入,最終走向和平統一。

  註釋

  ①參見朱松嶺《論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國家統一觀”》,《中國評論》2017年4月號。

  ②楊尚昆對香港《紫荊》雜誌發表的談話,1990年1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③同上,第66頁。

[責任編輯:趙靜]